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或利益)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协调而实现共同的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皮亚杰认为,交往合作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因为,合作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技能,更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幼儿走进世界、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可帮助其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另外,今天的孩子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所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就更为重要,也是幼儿将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众多,在家长的娇宠溺爱下,孩子身上或多可少的地存在着霸道、自私、孤僻、固执等不良个性。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孩子不会合作,经常为争抢玩具而吵架,只会一个人拿一样玩具独自玩,更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等不良表现。这些不良表现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社会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和小朋友相处?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从小培养孩子平和地与人相处和体贴别人的情操,是父母送给孩子这一生的瑰宝。”独生子女都是众星捧月的宝贝,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半点委屈,这会不会成为孩子走向社会、与同伴和谐相处的障碍呢?
美国幼儿教育专家提醒父母关心孩子的同伴关系,指出幼儿的同伴关系可以预测日后儿童在群体中的适应情形,父母尤其要注意孩子的两种行为倾向:
(1)孩子与同伴相处时,是否经常表现得畏缩?或者被群体忽视?这种行为预示长大后儿童可能不容易与同伴打成一片,变得孤独、自卑。
(2)孩子与同伴相处时,是否经常与同伴发生摩擦?是否使用暴力攻击别人?攻击性是儿童被拒绝加入同伴群体中的主要原因。这预示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不会很好,容易在青少年及成年后与人发生摩擦。
孩子怎样与同伴保持朋友关系?如何礼让别人、亲近别人?这是作为父母决不可以忽视的问题。有的父母怕孩子出门受欺负,总让孩子呆在家里,使孩子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学习交往的技巧;有的父母则走了另一极端,鼓励孩子受到“欺负”就不客气地“揍”回去,使孩子不懂得礼让、宽容。
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上两类问题,家长要及时引导、矫正,则完全可以避免日后的麻烦。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