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谋略与策略的区别?

206 2023-12-31 09:49 admin

一、谋略与策略的区别?

谋略,即计谋策略,是矛盾双方(两个以上的人或集团)最大限度的运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实现各自预期目的与效果的艺术。为创造有利条件实行全盘性行动的计划和策略,最大限度的运用各种力量,以实现各自的目的。

策略,指计策;谋略。一般是指:1.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2. 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3. 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

二、谋略与智慧对联?

上联:日月同悬出师表下联:风云常护定军山

上联: 青山绕郭宜龙卧下联:翠柏参天有鹤来

上联: 有庐堪千古下联:读策定三分

上联: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下联: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上联: 梁父吟成高士志下联:出师表见老臣心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三、鬼谷子的谋略与应变?

鬼谷子的谋略分为权谋与话术两大部分。总体来说是以审时度势作为基础,了解每个人的人性弱点,现实形势,进而借势而为,顺水推舟完成目标。

可以说鬼谷子的权谋应变运用的都是道家思想。

四、战略与谋略的意思区别?

1、概念不同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

谋略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通过对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思考而制定的解决对策和方案。.辛亥革命时军政府职官名也称谋略。

策略,指计策;谋略。一般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

2、出处不同

战略出自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杨忠武公训子语》:“公一生战略,具载国史。”

谋略出自《后汉书·崔駰传》:“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 ,拜辽东太守。”

宋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以太宗之神武, 赵普之谋略, 彬美之为将,百战百胜,征伐四方。”

《明史·曹文诏传》:“ 曹大诏,大同人,勇毅有谋略。”

策略出自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接识》:“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畧之奇,而不识遵法之良。”

唐杜甫 《送灵州李判官》诗:“将军专策畧,幕府盛才良。”

明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诸生有何策畧,就此披宣。”

清孙枝蔚 《赠安肃梁明府木天》诗:“怀古诗篇进,忧时策畧新。”

3、内容不同

战略是指总纲,比如一个公司准备在今年实现上市,战略针对全局问题、长期问题和宏观问题。策略是指该公司具体每个月应该做什么,这就是具体的策略。策略既可以是战略,也可以是战术,总体偏战术的成分较多。谋略是指怎么用最简便、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实现上述策略和战略。

五、够级技巧与谋略?

够级由于打法多,技巧和谋略也多,从本人多年心得简单说一些,供大家参考。

一是想打点供一般不要先提级牌,而是等对方先提;

二是自己牌不好,对头也不是很好时,抓紧顺牌,顶着头走;

三是自己牌很好时,不要着急走,先顺拉牌,盯上看下,最起码也能威慑一下。

六、谋略与谋术区别?

一、定义不同

谋略指通过对眼前和长远的问题思考而制定的解决对策和方案

谋术,汉语词语,指谋略,计策计谋的意思。

二、范围不同

略就是全局,谋略就是定全局。

术就是局部,谋术就是使用局部细节技巧。

三、层面不同。

谋略是战略层面的考虑。

谋术是具体的某一个计策。

七、心计谋略与智慧的书?

1、《道德经》——老子

老子的谋略思想博大精深,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道德经》是一部真正的谋略学著作,时至今日,它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谋略价值日益凸显,一本好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2、《鬼谷子》——鬼谷子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的谋略先师,他将中国的谋略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鬼谷子》这部智谋宝典历来享有“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之称,是中国先秦时代游说、纵横之学的登峰造极之作,在当代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要影响,至今仍闪耀着诱人的光彩。

3、《管子》——管子

《管子》是我国传统谋略文化的重要典籍,其精言妙道足以启迪今人,流传后世。在这部千古治世奇书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举凡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和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等各领域的智谋韬略应有尽有,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4、《孙子兵法》——孙武

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被后世誉为“兵圣”。《孙子兵法》集中反映了孙武丰富而深邃的军事谋略思想,堪称中华民族的不朽兵书和世界第一部“军事谋略学”著作,不仅在军事科学领域享有重要的地位,亦被中外商家奉为制胜的法宝。

5、《战国策》——刘向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言睿语,旁征博引、机锋敏锐,是一部集政治谋略、军事谋略、外交谋略于一体的谋略大典,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在语言和谋略方面达到的高深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千百年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极享盛誉。

6、《人物志》——刘劭

《人物志》是一部专门论述识人、用人的智谋经典,素有“识人宝典”之雅誉。世人曾赞曰:帝王以《人物志》得天下,将相以《人物志》得长久,商贾以《人物志》得富贵,常人以《人物志》得朋友。

7、《贞观政要》——吴兢

《贞观政要》为唐朝史官吴兢编著,不仅是一部闻名中外的治国谋略经典,也是一部极富哲理的东方领导艺术教科书。它不仅为今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案掌故,更为后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8、《资治通鉴》——司马光

《资治通鉴》问世以后,历代的帝王将相、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历朝的大臣、学士也竞相抄录研习。作为后世经世致用、以古为鉴的最经典、最权威的读本,《资治通鉴》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

9、《菜根谭》——洪应明

《菜根谭》是一部指导如何为人处世的奇书,囊括了中国几千年人生谋略的精华,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作者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菜根”谋略,成为中国传统谋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0、《荀子》)——荀子

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

八、周瑜与司马懿的智力和谋略,谁更强?

从演义来说,周瑜气量太小难与诸葛、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争锋。司马懿遇上诸葛的时候54,诸葛52。司马懿早年又没有统帅过军队,47岁开始作为统帅出征击退孙吴诸葛瑾,这怎么评。所以年龄不是胜负的原因。假设没有实质性意义。

从正史来讲,周瑜反倒是三人中气量最大的,正史明确点名了。司马懿是最能忍的,但不代表他气量大,得罪过他的人最后都要死。气量指的是你容不容得下人,司马懿显然容不下。

要评价周瑜与司马懿的智力和谋略谁更强。只能说司马懿和周瑜都是才华横溢。周瑜可算的上是少年英杰,而司马懿因为权臣的问题,只能说越老越妖。而且司马懿一是活得比周瑜久太多,二是历任官职比周瑜多太多。这就导致两人的可比性很低。

如果非要一决高下,那就不能只谈智力谋略了,要分几个方面来谈。

一,指挥统帅能力。

周瑜前期的作战不如后期的特别亮眼,所以暂且不提,主要提一下赤壁之战和南郡争夺。

赤壁之战,周瑜率部打赢了曹操南征的大军。在击败曹军先锋后,于赤壁与曹操对峙。后采用黄盖提出的诈降之计,重创曹操军团,使其退守南郡。

《三国志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赤壁之战的胜利离不开周瑜优秀的指挥能力,否则曹军不会开战就被击退,转而引军江北与孙刘联军展开对峙。优秀的统帅懂得运用并发挥己方部队的优势。周瑜果断正确的选择了黄盖诈降之计,火烧曹军于乌林,成就美名。而反观袁绍在官渡之战,不能够正确判断战局,对谋臣提出的计策优柔寡断并做出错误的军事部署,导致大好的优势丧失殆尽。

但同时,赤壁之战的胜利也不可忽视曹操军中瘟疫的问题。所以不能单以赤壁之战来看周瑜的指挥水平。

接下来是南郡争夺,周瑜帅孙刘联军对抗以曹仁为首的魏军。这个时期的周瑜可谓是极为亮眼的,大破曹仁攻击甘宁的部队,带伤奋战,激励士卒。一年之中,严重杀伤曹仁部队,导致曹仁最后选择弃城而走。

《三国志周瑜传》“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肋,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国志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

南郡之战,周瑜能够击败曹仁攻取江陵,并迫使曹军放弃荆州大部分地区,其指挥有方是获胜的关键因素。此战也真正奠定了周瑜作为东吴一代优秀统帅的地位。

之后周瑜就病故了,年仅35岁。综上所述,周瑜的指挥统帅能力是优秀。

再看司马懿的战绩。我们也只评司马懿最出名的斩孟达,对抗诸葛亮,远征辽东。

首先是计斩孟达。孟达作为新城太守,拥重兵于上庸三郡。所以孟达先前降魏,深受曹丕的喜爱。曹丕死,孟达又想要叛魏回蜀。司马懿先是用书信稳住孟达,派人奏明圣上讨贼之一意,八日行一千二百里,在孟达蜀汉都没有做出反应的时候,兵至新城,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十三天就攻破新城,斩首孟达,俘虏万余人。

《晋书宣帝纪》“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以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馀人,振旅还于宛。”

孟达是一块极为难啃的骨头,如果是换作别人可能要打上一年有余的攻防之战。司马懿兵贵神速,在孟达还没有做好反叛的准备时就杀到城下,并迅速展开攻城,又派别部阻挡住吴蜀的援军,十三天就打得孟达外甥邓贤等人开城而降。司马懿的军事指挥天赋一定是极为优秀的。

雍凉对抗诸葛亮。司马懿在对抗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谈不上好。一度在四伐卤城之战被诸葛亮大破之(具体战果成疑),在之后又强令张郃追击诸葛亮,间接导致张郃战死。五伐干脆跟诸葛对峙,不出战,耗到诸葛病亡。在试图追击之时,又被杨仪的虚张声势所吓退。

《汉晋春秋》“宣王寻亮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魏略》“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晋书宣帝纪》“帝弟孚书问军事,帝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与之对垒百余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对战诸葛亮,甚至被认为“畏蜀军如虎”。但是司马懿的坚守策略,也导致诸葛亮无法寻求决战,诸葛也不敢冒着大的战损强攻司马懿营寨。司马懿硬是拖到了诸葛撤军和病逝。对诸葛亮作战,算是司马懿军旅生涯比较暗淡的一面,之前都是碾压对手,这次却被打得选择坚守不出。但不能因此小块看司马懿的军事能力。诸葛作为三国时期极为优秀的军事统帅,司马懿能最终阻挡住蜀军,本身就可以位列优秀统帅之位,换作其他将领(曹真毕竟没有和诸葛亮直接交手,所以不能认为曹真稳赢诸葛亮),恐怕北伐就成功了。

远征辽东。司马懿带领四万大军出兵辽东。并在与公孙渊的对决中,抓住战机,纵兵激战,三战三捷,大破辽军。辽军退守襄平,魏军乘势进逼,包围了敌之巢穴襄平。同年八月流星击城,魏军散布谶纬,东国人心狂乱,九月,魏军攻入襄平,屠城。辽东遂定。

《晋书宣帝纪》“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父老故旧,宴饮累日。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遂进师,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文懿果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南北六七十里,以距帝。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诸将言曰:"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帝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帝谓诸将曰:"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乃纵兵逆击,大破之,三战皆捷。贼保襄平,进军围之。初,文懿闻魏师之出也,请救于孙权。权亦出兵遥为之声援,遗文懿书曰:"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会霖潦,大水,平地数尺,三军恐,欲移营。帝令军中敢有言徙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斩之,军中乃定。贼恃水,樵牧自若。诸将欲取之,皆不听。司马陈圭曰:"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朝廷闻师遇雨,咸请召还。天子曰:"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既而雨止,遂合围。起土山地道,楯橹钩橦,发矢石雨下,昼夜攻之。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鬛,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文懿大惧,乃使其所署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请解围而缚。不许,执建等,皆斩之。檄告文懿曰:"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文懿复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任。帝谓演曰:"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文懿攻南围突出,帝纵兵击败之,斩于梁水之上星坠之所。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如果说斩孟达,司马懿是靠的兵贵神速。那么征辽东,就是妙计百出,巧渡辽河,与辽军三战三捷,以少击多,破襄平,斩公孙渊。

此战,司马懿证明自己是魏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军事统帅,魏国哪里有难,哪里就有司马懿。起步至少是优秀级别,接近超一流的存在。

所以从军事指挥统帅能力方面,司马懿是要强于周瑜的。周瑜输在早亡,本身战绩不如司马懿多场大战役的表现。当然你要认为周瑜如果活得跟司马懿一样久,也能打出比司马懿更好的战绩,那我没什么可说的,我不认为这种假设是有意义的。

二,出谋划策(军事)

周瑜在赤壁之战,力主抗曹。他指出的曹操必败原因,过不出其所言。可谓是决胜千里。

《三国志周瑜传》“瑜曰:“不然。操虽讬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在对刘备的问题上,周瑜看到了刘备未来可能成为孙吴的劲敌,所以主张软禁刘备,可惜并未被孙权采纳。

《三国志周瑜传》“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周瑜还提出了伐西川,天下二分的主张。先不提西川拿不拿的下,周瑜无疑是孙吴阵营中,真的有能力有可能实现天下二分的。其他的鲁肃指挥不行,吕蒙早亡,陆逊北伐意图不强。

《三国志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

周瑜作为孙策死后,东吴最为重要的军事统帅,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他提出的几个主张都有极深远的见解。陈寿评价其“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是非常到位的。

再看司马懿。

曹操征张鲁,司马懿进言应该立即进攻益州,趁刘备还没有反应之时,大事可成矣,被曹操否决。之后刘备夺得汉中,曹操只能无奈放弃刚刚拿到手的土地。

《晋书宣帝纪》“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关羽围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有迁都之意。司马懿和蒋济都认为不可。司马懿还主张联孙吴对抗关羽。导致关羽被吕蒙偷袭而亡。

《晋书宣帝纪》“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

司马懿同样见解独到,在前期作为谋臣之时屡建奇功。中期辅佐曹丕曹叡两代君王,影响颇深。

从出谋划策的方面来看,司马懿和周瑜不相伯仲,都是奇才。不过司马懿的献策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在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所以最后坐到太傅(皇帝老师)的高度。

三,内政。

周瑜,因为所任职务基本都是军职,可以看作内政贡献不多。

司马懿,曹丕时期就历任尚书、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右仆射,还录过尚书事。

简单说,司马懿的内政贡献主要有

  • 上邽军屯。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 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
  • 提拔人才。像邓艾都是得到司马懿的赏识而开始仕途之路。

司马懿在内政领域基本是完胜周瑜的。

四,人品道德。

周瑜是孙吴的肱股之臣,建国元勋,而且忠心可鉴。在孙策死后,第一个奉孙权为主公,稳定住了孙权的地位。而且为人坦荡,心胸宽广。以德服人的典范。

《三国志周瑜传》“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司马懿,我就不用再说了吧。几乎快成了篡位权臣的代名词了。架空皇权,只手遮天,打开了晋代魏的篡位之路。而且还有屠城的黑历史。

周瑜在人品道德上完胜司马懿。

总结,本来拿司马懿和周瑜比就不合适。周瑜早亡,35岁就病故了,所以很多方面和司马懿这个活了72(两倍于周瑜的寿命)的老乌龟是肯定有差距的。而且司马懿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才,这也是曹魏连续两位君王都选择他为托孤重臣的原因。能和司马懿做比较的,也就是诸葛、陆逊这种文武都做到位极人臣的。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司马懿最后做了权臣,而周瑜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两者有本质性的区别,不能同日而语。

回归题目本身,司马懿和周瑜都是极为优秀的人才。拿这两位和诸葛亮的对战本身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周瑜如果活到老,刘备势力是无法顺利做大的,刘备敢打西川,周瑜肯定打刘备南郡大本营。结局两家同归于尽,也就不可能有诸葛北伐的事情。刘备时期,有刘关张等人在轮不到诸葛亮统兵,跟周瑜打也是关羽做统帅。所以没法预测双方对战的结果。

假设也要有依据可寻。《三国演义》毕竟不是正史,这类问题还应以史书为本。

九、心计谋略与智慧段子?

聪明的人之所以聪明,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比一般人多了一些心计。有心计的人会时刻注意人识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知道何为“难得糊涂”,懂得进退,因而能在各种人生场合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如果你不懂为人处世的心计,不知外拙内精,佯装糊涂;不知善于吃亏,丢卒保车;不知以柔克刚,水滴石穿;不知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知攻心为上,厚黑并用;不知与上级、同事、朋友及办公室恋人的相处之道,就难免处处碰壁,使人生限于庸碌无为的困局。玩转心计,既能够防止别人的暗箭明枪伤到自己,又可以增强自身的适应力和竟争力,为我们的人生创造精彩。

十、心计谋略与智慧名句?

【心计谋略】

1. 视而不见,听而不听,说而不说,便可得到许多他人无法得到的信息。——《孙子兵法》

2. 先定下攻击对手的计划,再等待时机成熟再出击,这是智者的行为。——《道德经》

3.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大方若俭,大信若疑,是谓四绝。四绝者,谁能与争?——《孟子》

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5. 任何一个人都有弱点和缺点,关键是如何利用它们。——《权力的游戏》

【智慧名句】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邮票》

2.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毛泽东

3. 用一分钟的时间呼吸,用一秒钟的时间决定,用一生的时间去坚持。——《唐顿庄园》

4. 夫人之相,酌美酒,必浅碟小分,所以无贪心也。——《论语》

5. 意志比能力更重要。——《达芬奇密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