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儿童社会教育?
儿童社会教育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为原则,突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以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指导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能力训练。内容包括概述、自我意识与教育活动、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社会性情绪情感与教育活动、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社会适应与教育活动、个性发展与教育活动、多元文化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促进良好个性形成并使其逐渐适应社会为目标,以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使其了解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文化,掌握社会交往技巧,促进学前儿童积极社会情绪和情感的形成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学前儿童教育具有陶冶人格的教育目标、整合性的教育内容和渗透性的教育方法的课程,又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三、名词解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社会性学前教育是一门介于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社会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儿童心理学知识的掌握是掌握好本门课程的基础,如果对儿童心理发展没有相应的知识体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知识体系形成也会存在困难。因此,社会教育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幼儿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幼儿教育五大领域课程中的一门。
四、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1、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和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常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测验的编制必须考虑单元教学中所有重要目标。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获得教学过程中的连续反馈,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结果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
五、什么是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针?
儿童社会教育以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为原则,突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关联性;以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指导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能力训练。内容包括概述、自我意识与教育活动、社会认知与教育活动、社会性情绪情感与教育活动、社会交往与教育活动、社会适应与教育活动、个性发展与教育活动、多元文化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六、儿童社会教育核心内容?
教育是双方面的问题
所以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父母师长作为教育者一方的核心:
观察、分析、预测、监控
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分析言行背后的动机
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采取措施并监控影响
儿童作为学习者一方的核心:
沟通、引导
通过沟通了解孩子的言行极其动机,并分析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通过引导(身体力行和沟通)而非体罚、强制等措施,纠正儿童错误的认知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观察、分析、预测、监控”四步里教育者往往忽视监控的作用,在引导结束后就忽视后续的影响,导致引导的结果出现偏差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以更正。(行为改变技术中,及时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监控不是结束,而是新的教育循环的开始。
虽然有教育者和学习者两个核心,但是学习者(儿童)才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中心。
因此采用的教育手段只是沟通和引导,因为教育者起到的终究是辅助主体成长的作用。当通过强制等手段同儿童交流时,儿童就不再是教育的主体,而是教育者个人意志的延伸。
永远不要把孩子当做个人意志的附属品,如果教育者认为自己的思想就是孩子该有的思想,那么教育者同孩子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直到有一天,和孩子无法沟通时,你会无奈的说这是代沟;孩子的行为无法掌控并且与你背道而驰时,你会无力的归结于青春期叛逆。
因为你的附属品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们想要独立,孩子们潜意识里想要抗争,但长久的威权意志压抑着他们顺从于你,可内心的抗争会慢慢积累,直至爆发的一天。
如果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已然形成,那么教育者和孩子之间也仅仅是“代沟”的问题,他们会成熟的选择对抗、独立的方式;
如果孩子仍旧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就会进入“叛逆期”,和教育者唱对台戏,哪怕教育者是对的,这是他们争取独立的方式。
当然,凡事没有绝对。例如在遇到严重状况或突发问题时,通过强制措施避免更大危害的出现才是此时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七、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儿歌?
早早起,不迟到,爸爸妈妈再见了。
进园来,讲礼貌,看见老师说声早。
爱清洁,讲卫生,果皮纸屑不乱抛。
排好队,做早操,步伐整齐队列好。
吃早餐,心情好,高高兴兴吃得饱。
学习时,要专心,积极发言动脑筋。
活动后,不打闹,团结友爱兴致高。
洗好手,吃午饭,不挑菜来不剩饭。
大小便,要洗手,不让细菌进入口。
午饭后,睡午觉,安安静静睡得好
八、什么是学前儿童人际交往?
学前儿童人际交往概述 幼儿生活在社会中,除了家长、同伴、老师外,还需要与社会上其他的成人交往,如亲戚、营业员、售票员等各行各业的人员。 二、 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概述 (一) 同伴关系的涵义 同伴是指彼此之间有同等地位的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 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概述 (一) 同伴关系的涵义 同伴交往有性别差异: 男孩 年龄比自己大的儿童交往;交往水平低;对同伴消极反应多。
女孩 年龄比自己小的儿童交往;交往水平高于男孩;喜欢开展合作性游戏。
学前儿童更倾向于选择同性别伙伴交往。
九、儿童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
多鼓励小朋友们在一起做玩,一起做游戏,平时在家也要多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在听孩子表述时,一定不要着急,要耐心的听孩子说完。
十、论述学前儿童家庭社会教育的价值。?
11,学前儿童家庭社会教育的价值非常重要,有很多细节都会耳濡目染影响到孩子。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