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从自己观察角度说说心理学的重要性?

143 2024-01-17 05:57 admin

一、从自己观察角度说说心理学的重要性?

我认为心理学是很有重要性的。人的心理是有规律的,企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选拨.安全生产、人际关系等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里。

学习心理学,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完善地了解.处理这些问题。

学习心理学能开阔人的视野。尤其是从事文学,哲学,美学,医学等学科的人们,再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它能丰富人的思想和观点。

二、从自己观察的角度说说心理学的重要性?

心理学主要是从描述、解释以及影响个体的行为,从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简单的说心理学就是研究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为目的,对个体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把这种观察当作是他们研究的数据依据,通过解释出发生的事情、预测出要发生的事情、控制发生的事情,这几方面,来对个体行为的解释与控制和治疗。

三、说说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技巧有:

1、赞美别人。奉承是永不过时的交往艺术。就像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样,得到赞美也是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与人交往时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赞美是赢得对方好感一种好方法。

2、真诚关心别人。让人感动的,就是让人知道你在真正关心他们。但关心别人要出自真诚,否则会给人一种假惺惺的感觉。关心别人要以尊重对方的隐私为基础,以免使对方难为情。或者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有意打探他的隐私。

3、言而有信。言而有信不仅是交往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没有信用是很难立于人世间的。在交往中没有什么比失信更迅速的破坏相互关系的了。一个没有信誉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你打交道的。

四、人际交往心理学简短?

人际关系中,很多人看人都会有先入为主看法,这就是心理学上首因现象在起作用。

首因印象强调了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与认知往往取决于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面带来的印象深深的刻入人当你脑海里经常挥之不去。

第一印象主要是我们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五、人际交往心理学书籍?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2017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李楠。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回避与人交往,倘若不懂得人际交往心理学,那么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就可能会经常出错,甚至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打开成功的大门。[

六、心理学之人际交往?

所谓心理学之人际交往,顾名思义,讲的是有关人际交际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人际交际也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

七、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说《狼人杀》这个游戏怎么就火了?

说到底我觉得作为游戏来说,狼人杀的核心系统就存在重大缺陷,这导致它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合长玩的游戏——你玩的时间越长,越接近游戏系统的内核,就越会暴露其中的问题。上面很多人说的「玩久了就不喜欢」、「一群新手玩反而好玩」无非就是出于这一点而已。太长不看版:由于推理基础在核心规则里的缺位,导致游戏核心机制的可玩性随着玩家水平的提高会迅速丧失,要么演变为专打「愚者将杀」的游戏,要么退化为随机票人的游戏。

(愚者将杀:出自国际象棋,即一些看似不合理而且效率很低的套路,但可以迅速卡死没见过的新手)

席德梅尔说过,游戏就是一系列有趣的选择。而在我看来,有趣的选择,至少要满足在游戏层面「有意义」。即是说一个玩家的选择的行动,仅在游戏机制下,应当对游戏进程造成影响,且有可能对他有利。不会对游戏进程造成影响的例子,比如说炉石里点周围场景特效。「有可能有利」,则是说你的行动不能在所有场景下产生正收益,但也不能在所有场景下都不会产生正收益。

我们回到最基本的杀人游戏模型:n个平民+m个狼。在这个规则下每个人能做的行动实际上只有「声称对某人的怀疑」、「声明自己的身份」、「投票给某人」、「在夜里杀某人」(狼限定行动)。而由于信息过少,实际上在高手之间的对局中,你的声明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你无法自证,也不可能证明别人,因此会退化为只是一个投票杀人的游戏。有人说怎么没有价值,我可以从心理学、察言观色etc的角度去看啊——但是,这样的话首先相当于你玩的是劣化版的抽乌龟,其次这些所谓的心理学和微表情实际上都相当于所谓「愚者将杀」,也就是吊打不会玩的玩家用的。一个长期游玩,或经过专业侦讯训练的核心/职业玩家,可以最终做到看穿所有别人暴露的信息,以及隐藏自己暴露的信息。在面对技巧极度接近系统内核的一群玩家时,暴露这种信息的行为就是非常低效的。因此在玩家水平都非常高(比如脚本,或者刑侦专家什么的)、接近系统核心的情况时,游戏会自然退化为仅剩投票和杀人的无聊游戏,比bang和三国杀更甚。想象一下所有玩家都不相信其他人所说的话的情况,你的投票就变得毫无根据,只能看运气。实际上你去看看所谓的技巧也会发现,基本上也就是朝这个方向去的。这当然就导致长期游玩体验会慢慢变得很差。另外,这也导致新手入门门槛过高:你必须熟知各种心理学、微表情学,否则你赢面和能玩的内容会大大缩小;而熟知这些技巧,却仅仅是为了让游戏和这些技巧无关。

所以我们会发现把玩家和游戏完全简化到脚本、AI的程度的话,就可以看出很多端倪。比如一个脚本玩家在玩狼人杀的时候,你说「我发现他的小动作」、「我了解他的习惯」是没什么意义的。有人又要问了,抽象到这个程度上还有啥游戏有意思? 众所周知,棋类基本就是很符合的(并且你多嘴甚至会被人觉得棋品不好)。其他还有比如德扑麻将、RTS、MOBA、格斗游戏、TCG等。这些游戏也都有很多脚本比赛的尝试。 从这个角度讲,这些游戏的规则都是能自立的,也就是仅基于核心规则就可以运作出大量策略的。而狼人杀的基础规则我认为则不是自立的。

自然,为了缓解这个问题,人们(也包括米勒山谷的作者)加入了身份等内容,然而在我看来包括警长、预言家、女巫、猎人、情侣等,在原本怀疑声明机制退化的基础上加入的自身身份声明机制(俗称跳)以及其他系统,基本都是没有给这个问题带来太大改善的。比如预言家其实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的。因为在极端情况下任何人的怀疑声明其实都没什么意义。而预言家的身份不过是让预言家可以确定另一个人的身份,以及让别人知道这个身份而已。然而狼也完全可以自称预言家(俗称悍跳),这导致这种「先通过自称预言家来进行的」怀疑声明的意义就会大幅下降。在死后不开身份的局里直到最后都不可能确定一个声明自己是预言家的玩家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预言家,进而也不可能确定他说的话是不是真的。再比如预言家竞选警长为什么成为了「潜规则」?因为对预言家来说他不竞选是绝对低效的策略、非预言家竞选警长也是绝对低效的策略。(按照很多人的观点,甚至上升到潜规则去)我们知道绝对的优势策略等于你要赢的话不存在其他选择,那么这个设计就是没意思的。只有对狼人来说,多少个狼进行竞选的选择是有意义的(当然实践中好像很少看到复数个狼竞选)。比较有意义的比如说女巫和守卫,可以一定程度上产生改变战局的信息,但是实际上最优解选择的余地也很小,产生的信息也很难足以改变走向。假如你不加入那些和核心系统无关的要素的话,基本都是没办法好好玩的。于是游戏就要么光在与核心系统无关的要素中(那些心理学技巧)度过,变成一个猜牌的游戏;要么在所有人仅坚持自己身份的最优解中成为随机投票的游戏而度过。

————

补充一点对「推理基础在核心规则里缺位」的说明

我们可以和德州扑克对比一下:

在德州扑克里,你的行为,比如下注、跟注、弃牌,都是会切实影响战局进程,以及你和别人的资源配置的,即使是Bluff,也会因此承担风险。因此你可以从别人的行为当中去推测他行动的含义。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场面信息才有阅读的价值,而所谓读心实际上只是添头。

而狼人杀当中的信息实际上基本只有投票、女巫的药、守卫挡刀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基本是难以做出合理判断的——这也就导致这个游戏比起其他的桌游极端依赖所谓读心,但这基本只是因为无法从游戏核心规则本身去进行推理而已。

————

另外说一下黑话的问题

人天生就喜欢有规律性的东西,黑话也不例外。我们一般来说黑话要么简单易懂(透明度高)、要么本身蕴含着这么说的理由(比如由外语翻译过来、有梗等等)。更进一步的比如说上口、字型好看、符合组词法都是后话(比如死亡之翼简称为死翼就比简称为亡之要好)。

狼人杀里,简称的狼、民、警我都能接受。但是这金水银水到底tm的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到有人解释过,这样没头没脑的黑话也显得很二,只比把同样的概念叫做「阿东」和「阿西」好一点。感觉这种黑话味道差或者恶心的朋友可以想想这些黑话和我举的例子带来的味道是不是一样的。

真的想要省事,就算说「白」、「黑」都比让人完全不知所云的金水银水要好得多……

更不要说金水银水会让人有「黄金/圣水」、「银水(同音某词)」之类恶心的联想……

————

更新:针对几个评论区经常提到的黑话问题,我统一回复一下,补充几点:

1) 只是为了方便,总得有个名字

我从来没有反对过为了方便而使用黑话,但你真的能确定你的黑话比直接说要方便很多?

金水银水这种过于随便的黑话,它的一大问题在于它不透明。很多人喜欢举的例子是「难道每一次我都得说『被女巫救起来的人』?」。

但是你首先有没有想过,汉语直接说明的方式,它的

透明度

是非常高的,在表述稍微复杂一点的概念的时候它并不会变得特别麻烦——比如你肯定不会说「女巫昨天晚上救了一个被女巫救了的人」——更何况「被女巫救的人」、「被预言家验证过的人」本身就并不是特别复杂的概念,也并不是经常需要单独用的概念,我觉得这种程度完全就没有特意构造一个黑话的必要。并且实际用起来的时候每个身份的动词都不重复,完全可以省略主语(比如说,说到「验出XX是XX」本身就意味着动作的发起人是预言家),也不比黑话就麻烦多少。

打个比方说你想要表述比较复杂一点的概念的时候,透明度低的黑话也不一定就比直截了当的表述简单很多。因为动词本身就可以区分动作的发起人,使用的时候往往就省略主语,直接用「他之前被验过」并不比「他之前被发过金水」说起来麻烦。「你说你昨天晚上给3号发了银水,那你之前怎么不给预言家发银水」也并不就比「你说你女巫昨天晚上救了3号,那你之前怎么不救预言家」简单多少。反而你强行上奇形怪状的黑话,还增加了一层概念的转换,无形中增加了新人的理解难度。

更不用说它本身和游戏设定毫无任何关系,同席的人一口一个金水银水你就甭想玩到什么扮演体验了。

这种凭空给你制造需求的做法,我觉得算是相当的过度设计了

2) 来源是xxxxxx,所以有道理

我目前看到的所有解释里面,只有一个「来源于论坛时代的人把平民称作水民的梗」看着还比较合理。

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梗的味道就很好吗 ?且不说十几年前的流行语(灌水这个词刚火起来时候的衍生词——现在「水民」这个词几乎已经变成死语了)在现在早就失去了通行空间,95%的人可能看到「金水银水」都不一定能反应出这个东西。就说它的本意难道就很合适吗?

我们知道现在用起金水银水这些词,都是为了说明:

1. 某个角色被某个「比较可信的」来源验证是好人

2. 这个验证是来源于谁。

那这些个特性跟「水民」有半毛钱关系吗?硬要说的话确实有「最早的杀人游戏的好人没有其他信息——(身份)比较水——被称作水民——后来狼人杀又照搬了这个词——顺便把最开始的概念扔光了」的半毛钱关系。

再比如说「金银铜」的这个「指代验证的含金量」的问题。表面上看来你通过这样的方法显式地表明了「不同验证来源的含金量」——可是且慢,身份的信息却被你隐藏了。这一来一回实际上我觉得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对于老玩家来说,不论说「预言家揭示的好人」还是「金水」都能知道是来自于谁、又意味着什么,所以这种设计只可能对新人有效。然而对于新人来说「金银铜」又太过不明确,反而容易让人根本不知所云。

这就好像你象棋棋子不说「车马象炮」,非要说「直日田跳」一样。你确实通过名字揭示了一些隐藏的信息,但新手只会被你搞得更糊涂。与其用这种不明不白的东西让新手混乱,还不如从一开始正经解释「预言家的揭示更有含金量」,就好比告诉他「马走日,象走田」,好过你直接把马称作日。

所以从问题1)和问题2)的结论来说,我觉得可以看出这些黑话都是压根对语言没有敏感性(不然不会选味道那么差,时效性又强的东西作黑话)、又喜欢过度设计的人搞出来的玩意。从这个发展轨迹里面我只能看出一个事情:狼人杀/杀人游戏真的从来就没有火过,只有过新人涌进来玩,而没有过形成大量留存的时期(当然也正好验证了我开头的结论——这个游戏本身就不适合长玩),所以只有小量的新人慢慢接受老人灌输的破烂黑话,甚至都没有一个稍微成一点气候的圈子自己提出更合理的黑话取而代之。

(想看设计得更好的黑话,把旧的黑话取而代之的例子的话,可以看看其他热门的竞技游戏。比如为什么炉石现在说直接攻击敌方玩家都说「踢脸」?因为它设计上的特性就好(简洁易懂、形象生动、透明度高、语感也好),于是传播能力比所有其他「打脸」「直接攻击」「爆头」要强,就干死了所有其他的用语。这也是meme理论的实例)

八、什么是人际交往心理学?

所谓人际交际心理学,顾名思义,讲的是有关人际交际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人际交际也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

的确,人的群体性注定“交往”成为生存的必须,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还能为我们获取成功打下坚实的人缘基础。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幸福、工作的成功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有些人却举步维艰、进退维谷呢?道理说透了其实很简单,学点人际交际心理学,了解人际交往中背后的心理动机与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他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威信、施与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用心理学策略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就能化难为易,轻松成为赢得人心的社交高手

九、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术语?

1.不完美效应——适当地示弱更可以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

心理学家阿仑森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尤为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演讲者,其中两位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属于才华出众的一类;而另外两位则是相对平庸的演说家。

在演讲的过程中,一个才华出众的演讲者不小心将桌上的水杯打翻在地,水很快流了一地,演讲台上原本很严肃的演讲者露出了窘迫的表情,随即向大家道歉;而另一位才华出众的人则完美无缺,丝毫差错都没有出现,顺利做完了演讲;另外两位才能平庸的选手也出现了相似的现象,其中一个在演讲时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另一个平平淡淡地完成了演讲,没有出现错误。

等到演讲结束了,实验者在听众中进行了一次“最受欢迎演说家”的评选,结果是:才华出众、在演讲时打翻了水杯的演讲家留给大家的印象最深,被评为“最受欢迎演说家”;才华出众、未犯任何错误的演说家投票数位居第二;才华平庸者中,那个同样打翻了水杯的演说家投票数居于第三位;才华平庸、没有犯错的演说家排在最后。

不完美效应

根据实验的结果,心理学家阿仑森总结说,完美的人因为距离感使人有种望尘莫及的感觉,因而很难接近;

假如优秀之人能够表现出平凡人的一面,比如犯错误,能够很快拉近他与大众的心理距离,人们总是喜欢那些有特殊才能而又容易亲近的人。

十、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技巧?

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沟通是我们与他人进行积极互动的关键。

那么,该怎样进行良好的沟通呢?下面来看一些有助于积极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

技巧1:多说我们的“观察”,而非“评论”

在沟通时,我们可以尝试多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而不是自己对这件事的评论或解释。例如,我们和人约好而他却迟到了,我们可能会生气地说“你总是这么不准时”、“好像别的事都比我重要”等等,而这些可能是我们主观的评论,而非事实。我们的观察只是他这次迟到了这件事而已。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注意不要将自己通过推测得出的解释来当成现实来做出评论,而应该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在交流中去求证与了解,对方这样行为的原因。而如果我们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听到的更多便是批评,并会反驳我们。

类似于“总是”、“从不”这样的词表达的往往是我们的评论,例如“在我需要你时,你总是都不在”、“你从来都不配合我”。并且类似于“你总是XXX”这样的表达往往会加剧冲突。而如果是说出我们的观察的话,我们要说的只是“昨天和上次我很难过时,你没有在我身边”、“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你每次都说不想参加”。

我们也应该不轻易给人贴标签或者定义别人。不仅是负面标签会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例如用懒惰、愚蠢这样的词来形容人),中性和正面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对大多数人而言,观察他人及行为而不批评、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而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区分自己的观察与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技巧2:适当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在与人交流时,我们需要经常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判断、评价。我们很容易认为,如果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便是一种示弱,而一旦示弱,对方便会更加盛气凌人。但事实是,适当的示弱反而会有助于解决冲突。

例如我们可能会对亲近的人说:“你根本就不理解我”,但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和评价,而且可能是一时冲动下做出的评价,而不是我们真实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你刚才没有认真倾听我说的话,这让我感到很伤心和难过”。这样的“示弱”可以不仅使沟通更顺畅,也避免了随之而来的言语伤害。

“适当示弱”其实指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它不仅在亲密关系中可以促进感情,还可以促进在工作中的沟通。Marshell发现,相比于仅仅只是陈述观点,当管理人员表达了自己的不安,不仅解释了项目的重要意义,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忐忑感受,工作人员的反应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反而表示理解,几乎全员通过了项目。所以在工作中适当“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技巧3:倾听他人时,放下自己的分析

在倾听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对别人的发言持一种分析或评断的态度。在倾听他人诉说痛苦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好受一点,所以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但急于采取行动会让我们无法充分理解和体会到他们的状况。除非对方真的想寻求某种建议,在他们诉说时我们这种提建议的态度往往会让他们感到不太舒服,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他们。

我们对他人所说的事情进行分析会妨碍真正的倾听,真正的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我们已有的想法和分析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这样的倾听有助于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积极地倾听呢——

l 保持不评判(No judgement)的态度。放下我们的分析与判断,全心理解对方的处境。

l 保持关注。停下我们手中做的其他事,专心听对方诉说。

l 加入非语言表达。包括积极的眼神交流、表示关注的表情、我们的身体姿势、回应的语调、以及适当的身体接触(轻拍、轻轻的拥抱、握一下手臂等)都需要表达出关注。

l 接受沉默。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提供陪伴,适当的沉默会让交流的双方都感到更舒服。

技巧4:为避免无谓的纠缠,明确谈话的目的和需要

我们在说话时,有时候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用说我们的交流对象的理解了,他们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感到局促不安,或是与我们发生争吵。所以在沟通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谈话的目的,在沟通时表达自己具体的需要。

比如,当我们想要和父母讨论关于独立的话题,与其对他们说“让我成为我自己行不行”、“能不能不要再管我了”,不如先问问自己,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和父母能彼此有一些界限”)、不想要的是什么(“我不希望伤害他们的感情,不希望我们吵架,彼此都不愉快”)。然后思考该怎么表达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而避免发生我们不想要的情况(和父母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气,如果他们生气,我就缓和一些)。

明确自己谈话的目的,专注自己想要的结果,澄清自己的需要,也能让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一旦出现偏离目的的谈话,能迅速把沟通方向导回,避免了陷入无谓的纠缠。

当我们学会这些沟通的技巧,不仅能清晰地传达信息,还能以让对方充分理解我们的情感和意图的方式来表达,也让对方感到被倾听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逐渐加深与他人的联系,建立更好的关系哦~

参考资料:

马歇尔·卢森堡. (2009). 非暴力沟通(阮胤华译). 华夏出版社.

Birgit Ohlin. (2020). 7 Way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in Relationships. Positive Psychology.

Clifford N. Lazarus. (2011). Simple Keys to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Psychology Today.

点击查看高赞回答:

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什么叫成熟?

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情感互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