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儒家五常最核心的五常是指女人?

146 2024-01-17 14:27 admin

一、儒家五常最核心的五常是指女人?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古代君子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它贯穿于整个儒家文化和伦理的发展过程中。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下儒家五常:

1仁

孟子曰:“仁者爱人”,仁以爱人为核心,是一种博爱精神。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并具有博爱精神的人。《论语· 雍也》中有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意思是:所谓仁者,就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仁者要推己及人、博施济众。

比如当我们和他人相处时,凡事不能只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着想,凡事都能推己及人。爱人者,要施于人,也就是说爱别人,就要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并且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一定不要给别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仁者。

2义

义就是道义,君子应讲道义。《论语·里仁》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孟子·告子上》云:“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君子为了道义,是可以牺牲掉利益的,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当然“义”和“利”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君子在面对利益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利”符不符合“义”,如果是符合“义”的,尽管去获取;如果是违背“义”的,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拒绝。其实君子的“义”也是为了维护“利”,不过这个“利”不是自己的私利,而是更多人共同的利益。

3礼

礼是指周礼,是维持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论语·颜渊》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努力约束和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个社会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礼不仅仅是指外在的礼节和行为规范,更是指内心的约束和欲望的克制。礼要求人们的言行都应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当然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封建等级观念,而是一种道德和行为的规范,有了这些规范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4智

“智”是君子必备的一种重要品德,也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没有“智”,不可能做到仁和义。古时智写成知,也就是说,知者为智。《论语·子罕》中有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事情感到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和担心,勇敢的人没有什么恐惧的。

智不仅指知识和智慧,还指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就是要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仁义”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礼”的,所以智是仁义和礼的前提。

5信

信的意思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论语·为政》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不过儒家的讲信用是有条件的,要符合五伦之义,即君臣之义、父子之义、夫妇之义、兄弟之义、朋友之义。也就是说,如果有人逼迫你做违反道义的事,哪怕你当时被迫答应了,也是可以不算数的,因为违反了五伦之义。

潘序伦先生说过:“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所以做人讲信用,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要想做到诚信,在不违反道义的前提下,还要诺不轻许,也就是不要随随便便就答应别人事情,答应别人前一定要考虑好,而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二、儒家所提到的三纲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这些是谁提出来的,有的说儒家有的说是法家

三、儒家五常是否对全球有用?

儒家五常对全球都有用。儒学作为中国二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把传统儒学从政治制度层面和宗教化倾向下剥离出来是必要的,是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的。果能密切结合时代的问题和精神,把儒家这些学说中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充分阐发出来,则必将大有益于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并获得其相应的种种事功。而古老的儒学,也将由此萌生出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所以说对全球都有用。

四、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五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它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力。“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

五、儒家五福指什么生肖?

答案牛。属牛人的饮食非常的规律,他们从来不会随便在外乱吃东西的。再加上属牛人本身是脾气性格都特别好的一个人,所以在生活中,他们是属于五福中的长寿。因为属牛人平常连小感冒都不会有的那种,他们时刻都在保养着自己,心态也是非常的乐观,所以一定能够活得长久的。

六、儒家五常之道是指?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

仁义礼智信,汉语词汇,是儒家提倡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出自《孟子·告子上》,为历代儒客推崇。

七、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一个国家。中国的文化精粹数不胜数。很多人都很好奇五经是儒家经典吗?其实五经就是儒家经典,五经指的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五经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四书和五经准确的记载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史实资料和孔孟等著名思想家的重要思想。中国古代五经蕴含的思想已经深深地浸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的的思想观念。

八、人际交往指?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

九、儒家主张什么人际交往准则?

我记得儒家有个“五伦”学说,也就是五种人际关系:第一,君臣。

也就是现在的工作单位上下级的关系。

第二,父子,就是是长辈父母和子女。

第三,兄弟。

就是现在的兄弟姐妹以及亲属之间的关系。

第四,师徒。

就是老师和学生。

第五,朋友。

这是儒家的五伦,每一个伦理都有其规范的关系,不能乱了伦理。1981年,台湾的李国鼎教授提出了“第六伦”概念,群己关系。因为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人口流动性不大,所以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不明显。

而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性很大,人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细致,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关系来规范!

十、三钢五常是指什么?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

孔子最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孟子继续他的理论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

西汉董仲舒对两位前辈的学说进行了概括,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首次提出三纲和五常的定义。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存在着主与从的关系,仁义礼智信就是解决这之中矛盾的方法。

后来朱熹完成了董仲舒的理论,将三纲和五常联系在一起,将它们与天理划等号,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法则。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是维护古代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君为臣纲,是对封建社会里王权的维护,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被大力支持与推广。

父为子纲,强调了孝敬父母,虽然父母不一定就是对的,但这样的思想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的产生,维护了社会安定。

夫为妻纲,体现了古代女子社会地位的低下,是封建社会思想糟粕的体现。

五常的标准适用于每一个阶级,这是古人解决矛盾的标杆,是传统文化留下的精华,值得我们去提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