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傅雷家书中傅雷怎样教育儿子的?

56 2024-01-19 09:04 admin

一、傅雷家书中傅雷怎样教育儿子的?

《傅雷家书》中18条教育铁律:

教育孩子,先教做人。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这是儿子傅聪出国留学临行时,傅雷唯一的叮嘱。

培养孩子,犹如种树。

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心中有光。

孩子若不懂与世界相处,一切都是徒劳。

翻开《傅雷家书》,你看发现:教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傅雷格外的用心。

“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做人最忌交浅言深。”

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才是父母对他最大的保护。

孩子能融入社会,游刃有余,才是父母最值得骄傲的事。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逼孩子一把。

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狠心”的父母。

傅雷在孩子学习上是出了名的严厉,对学业教导只一句:

“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

那些会“逼孩子”的父母,其实活得最明白。

孩子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与其让孩子未来后悔不已,宁愿让他现在埋怨自己。

不要忽视孩子“逆商”的培养。

所谓“逆商”就是:一个人在逆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反逆境的能力。

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

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傅聪成为一代大家,离不开他超强的意志力和抗打击能力。

正如傅雷所说:

“一个人吃苦碰钉子都不要紧,只要吸取教训,所谓人生或社会的教育就是这么回事。 ”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傅雷在信中写: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从模仿父母开始。

家庭是台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复印件出了问题,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原因。

俗话说,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一流父母做榜样。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和颜悦色,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北风与南风比赛谁的力量大,看谁能把路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吹得猛烈,行人将衣服裹得越紧;

南风轻轻拂动,人们却热得解开大衣。

这就是“南风效应”:宽容的力量,远强于惩戒。

傅雷就深谙此理:他从不惩罚谩骂,而是平等温和的沟通,将道理教给孩子。

对孩子大吼大叫,是无数家长的通病。

教育需要和颜悦色。

最好的教育,是用心的陪伴。

尽管和儿子傅聪天各一方,但傅雷给儿子写信的频率一直很高。

家书相伴,纸短情长,父子二人情谊日渐深厚。

陪伴孩子,不止是花时间,更是花心思。

好的家庭,一定是始于陪伴,陷于教育,忠于三观。

知其所想,懂其所言,才能架起彼此心的桥梁。

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教育中有效沟通,源自三个步骤:

首先是倾听,让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其次是理解,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话的意思。

最后,才是给建议。

对中国父母而言,三件事里面,倾听做的最差。

傅雷与傅聪写信一来一往,了解到孩子的想法,两人才越加亲密。

有句话说的好:“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想要了解孩子,先要听孩子“说”。

满分父母看过程,不及格父母看结果。

对于孩子的未来,傅雷只秉持一个态度: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只以成败论英雄,是教育中的最大误区。

对孩子抱有高期望,也必须先做好“事与愿违”的心理准备。

教育专家王人平说:

“一味关注结果,看不到孩子付出的努力,就做不到全然地接纳孩子的身心。”

教育的美好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学会欣赏孩子在过程中的成长,才是每个父母必修的功课。

父母立“规矩”,孩子有出息。

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

即使是傅聪这样的人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严格管教中成长的。

《战争与和平》中说:“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无方,父母之过。

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离不开规则。

不懂规矩的孩子走弯路,用一生去试错。

而优秀的孩子,多是被“规矩”管出来。

因材施教,才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傅雷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

长子傅聪有音乐天赋,他就让傅聪学琴。

小儿子傅敏想学音乐,傅雷却指出,他更适合做教育。

果不其然,长大后的兄弟两,一个成为著名钢琴家,一个成为出色的教师。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优秀,其实是不知道,孩子优秀的地方在哪。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王冠。

父母因材施教,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才能为自己加冕。

家风,才是一个家最大的财富。

教育,与家境无关,与家风有关。

傅雷未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风气:

一为目光远大,凡事多学——此可为人立志向。

二则处事乐观,为人正派——此可给人定性情。

不管是长子傅聪,还是小儿子傅敏,他们都品行端正,事业有成。

这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

正如马伯庸所说:

“一个家族的传承,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一个家庭的家风,才是最贵的家庭不动产。

在“阅读”中长大的孩子,差不到哪里去。

傅雷嗜书如命,他也要求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个在“阅读”中长大的孩子,无论如何也差不到哪去。

会读书的孩子,有知识,有眼界,有格局。

只要他守好内心的善良,未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优秀的家长,都擅长自省。

早年傅雷性格急躁耿直,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不够有耐心。

但这些,他在信里都给儿子道歉了。

为人父母,谁都是第一次。

养孩子,就是一个在对错中不断翻译“我爱你”的过程。

优秀的家长,都拥有自省的能力——不停学习反思,并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

培养好习惯,要从小抓起。

傅聪作为钢琴家成名后,依旧十分刻苦,每日训练,从不间断。

自律成了习惯,自然离不开从小父亲的耳提面命。

人的习惯,就如走路一样。

最初选择了哪条道路,人就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

这就是教育心理上的“路径依赖”法则。

好的习惯就如路一样,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越早培养的好习惯,越容易刻在孩子的骨子里,并使他们受益终身。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

傅雷夫妇人缘广,学识高。

傅聪从小便观闻各行各业大人的谈话。

这些见识,开阔了傅聪的视野,打开了他对世界的思考。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父母。

这里的“拼”,是指父母的层次、家庭的环境。

你带着孩子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听过的故事,欣赏过的风景......

都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心中,让他们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

不懂得放手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教育学上有个“鱼缸定律”:

鱼缸中的金鱼,长不过三寸。

放入水池两月,却能长到一尺。

养孩子也是这个道理——父母的保护像鱼缸,庇佑下的孩子难以成长。

所以,一定要给他自由的空间。

爱子深切如傅雷,也懂得要“放手”,让儿子出国求学,不断成长。

养育孩子,切记不可越位,事事包办。

想要孩子飞得高,飞得远,该走的路,就让他自己走。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共同成长。

《傅雷家书》多是谆谆教诲,唯有这句,令人读来唏嘘不已: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

确实,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同样,父母自身的成长,也有孩子带来的动力。

教育这条路,最大的幸运,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前行,共同成长。

二、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的哲理句?

1) 我始终认为⼿的紧张和整个⾝⼼有关系,不能机械的把“⼿”孤⽴起来。

2) 要有耐性,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平⽓和,越有成绩。时时刻刻要承认⾃⼰是笨伯,不怕做笨功次,那就不会期待太切,稍不进步就慌乱了。

3) 练琴⼀定要节制感情,你既然⾃知责任重⼤,就应当竭⼒爱惜精神。好⽐⼀个参加世运的选⼿,⽐赛以前的⼏个⽉,⼀定要把⾝⼼的健康保护得⾮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出场竞赛。俗语说“养兵千⽇”,“养”这个字极有道理。

4) 假如你看了我的信,我的发⾔,和周的报告等等有感触的话,只希望你把热情化为⼒量,把惭愧化为决⼼。你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活纪律化,科学化;休息时间也不能浪费!还有学习的计划务必严格执⾏,切勿随意更改!

5) ⼀般⼩朋友,在家⾃学的都犯⼀个⼤⽑病:太不关⼼⼤局,对社会主义的改造事业很冷淡。

6) 要把这些事情当作⼼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铭⼼地伤害⾃⼰,⽽要像对着古战场⼀般的存着凭吊的⼼怀。

三、傅雷教育儿子爱国的片段?

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四、傅雷教育儿子生活的片段

《傅雷家书》中傅雷教子的精彩片段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老师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五、傅雷家书中傅雷是怎么教育儿子的原话?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GOSSⅠ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们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一不但是文笔,而尢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六、《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什么?

《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人 ,次为艺术家 ,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家书共有两则,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

扩展资料:

书籍简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儿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聚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电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1966)

七、傅雷的儿子傅敏?

傅敏,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的儿子,音乐家傅聪的弟弟,兄弟俩只差三岁。

两人外貌迥异:傅聪身材颀长,浓眉大眼,颇有艺术家气质;傅敏中等个子,气质儒雅。

八、傅雷家书傅雷对儿子的教育的记叙讨论过程?

“如山无言,如水细腻”,这是他对孩子的爱,“成人正直,成事不惊”,这是她的教子之道。

他对孩子的教育同中国许多家长一样严格郑重,他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这样的教育方式的确危险,但他却成功了。其实细细品读“家书”不难发现的是,傅雷的教育的确引人深思。在成龙变凤的基础上,傅雷认为更重要的是成人——爱国、正直,有一颗赤子之心只是基础,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必定会经历生活的打磨,而面对这一切的人生态度应当是平静,在挫折中成长,而不是不断的被挫折打倒,对于人人追捧的金钱,傳雷兼承着一种中立的状态,他认为,人不应该做金钱的奴隶,也应该有切实的经济保障,简而言之,就是让金服务于人,在成人之后,成才变的尤为重要了,傅雷认为对待艺术应有一颗赤子之心,对艺术能够更深层次的体会,而不只看到表面,他经常希望孩子能够把东西方文化融进艺术之中,让艺术生动活跃起来,其次,艺术氛围也十分重要,傅雷对此没有含糊,将傅聪送到大师身边后,又去波兰学习,因此傅雷“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九、傅雷家书1961至1966年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概括?

傅雷家书写的是傅雷在国外学习期间给儿子傅聪跟儿媳弥拉的书信内容,这些信是1954年傅雷远赴波兰留学时写的,终结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尽结束。傅雷整整十二年写了上百封信件给儿子,贯穿儿子留学,结婚生子的这几个人生阶段,也映射了傅家的命运起伏

十、傅雷是如何教育儿子爱国的?

傅雷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透彻的,情绪是严谨的。他内心中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什么是西方文化的魂。他是一个把根扎在中国,而且扎得很深的人。在他心里,爱国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职责。

所以,对于在国外生活学习的儿子,他经常教导傅聪要知道国家的荣辱,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教育儿子要爱国:儿子取得钢琴比赛大奖,他以为这是新中国的荣誉; 儿子出走英国,通知儿子“祖国没有忘了你”; 即便身陷冤屈之中,也不忘提醒儿子以国家利益为重。傅聪终归不负父亲所教,一有机会也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气。

看到这儿,也让我联想很多名人大家、商业首领在教育子女时都不忘劝诫子女有必要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们都是把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一份子在教育、在引导,这份为父情怀令人感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