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修大学生如何加强公德意识?
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
二、思修大学生就业创业
思修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思修)是大学生必修课之一,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抓手。思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思修课程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加强学生对道德规范的了解和认同。思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变化,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思修课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社会,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其次,思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社会的发展需要法治的支撑,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树立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以法治思维引领自己的行为。思修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这对大学生未来进入职场、开展创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职业生涯中,大学生需要合法合规地开展工作,维护自身权益,规避法律风险。而对于创业者来说,法律意识更是至关重要,只有守法经营,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此外,思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思修课程通过教授创新思维和创业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思修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思修课程的学习,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勇于创新,敢于创业。
总之,思修课程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支持。它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思修课程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在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上更加成熟稳重,在创新创业中更加敢于追求突破。因此,大学生应当重视思修课程,切实将其融入自身发展的全过程,争取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法律和创新创业素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
交往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任何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个性成熟期,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了解和丰富自我,促进身心健康是很重要的。
1,良好的外在形象。舒适得体的服装、干练的发型、身上淡淡的香水味等都是能够实现促进人际交往的目的。
2,保持微笑。微笑是缩短人与人最有效的武器,而且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差的。
3,善于倾听。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要同理心的倾听,站在对方角度与他人交流。
4,自我暴露。不论是表达爱情还是诉苦求助,乐于和别人推心置腹、襟怀坦白,都会潜在着一种对你有益的神奇力量。人如果对别人敞开心扉,待人以诚的话,人们就会邀请你进入他那个神秘的内心世界中,主动热情的帮助你。
5,记住对方的名字。无论是谁,跟人交往的时候用心记住他人的名字,多用尊称。
6,学会赞美他人。试着学会欣赏他人,真心赞美他人的长处。
四、思修考试:怎样度过大学生活?
自学功课,多参加社会活动,能兼职更好,也可以处个小对象,大学嘛,必须要丰富自己,但要为工作打好基础。多实践吧
五、思修大学生应该确立怎样的人生目的?
领悟人生阵地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结合个人实际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对于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在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六、思修大学生应该如何成就出彩人生
目标明确,持之以恒,奋发图强实现人生目标
七、有哪些适合大学生思修法律课分析的案例?
课程简介
《法理学》课程是以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属于整个法学体系中的理论学科,是法学教育的起点,是现代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法理学在学科意义上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是以“法理”为中心主题和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它对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基本法律范畴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探索其精神实质,旨在使学生对法学的历史、基本概念及其分析、法的本体及其逻辑、法的历史和法的运行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对法治理论和中国法治前沿问题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形成法学专业理念与思维,并树立牢固的法治信念。
一、教学目标
(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理解法律中蕴含的生命健康等权利的价值追求(思政),帮助学生强化对法的作用背后的价值理解和认同(教学);
2.通过使学生体验爱国主义、中国立场和时代担当(思政),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法治信念,坚定学习法学专业和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教学)。
(二)案列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结合当下疫情,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讲解和分析,突出该法中对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的全方位的价值追求与制度保障,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具体法律案例更好的理解法律对人的生命价值、健康尊严的尊重和保护,从而强化学生对法的整体的价值理解和认同。
2.通过中国在本次疫情中的卓越表现和世界贡献,帮助学生厚值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中国立场,认清和勇挑时代担当,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中国法律人的作用和贡献,能够将学生自然将爱国主义情怀倾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以中国法律人的职业担当为己任,坚固自己的法治信念和学习信心。
二、课程思政案列内容
(一)案例的引出
1.教师提问:
1)请各位同学将古往今来人类抵抗疫情的各种“武器”写下来。
2)有多少同学将“法律”作为了抗击疫情的“武器”?
2.学生头脑风暴:列举各种能够想到的抵抗疫情的方法和事物。
3.教师点评反馈:引出在古老的神明、朴素的经验、现代的科学之外,还有一个大家经常忽略的抵抗疫情的武器——法律。
(二)案例的内容
1.案例形式:《传染病防治法》小视频+讲授
2.视频名称:《传染病防治法:限制 就是最好的保护》
时长:2分24秒
视频下载来源:学习强国网站
访问地址: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8291340455687453589
3.教师讲解——在具体教学案例分析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我们来看看《传染病防治法》在本次疫情中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7分钟)
A. 这是一部总结了人类疫情防控经验和教训的法律,是国家和人民抗击传染病历程中智慧的结晶。它向全国全社会公开宣告了国家防治传染病、保障公民生命和健康的决心和信心,也以法律的形式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政府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尊重生命、人民立场、爱国主义)
B. 它说明和指引了国家如何建立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如何领导防治工作,卫生部门如何监管,疾控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如何进行,医疗结构如何救治,社会成员如何参与。通过这种指引,使社会能够在重大传染病突发时仍然平稳有序的运行,并有效的进行防控活动的开展。(尊重生命、安全秩序)
C. 它平衡了国家、普通公民、医疗机构、病患之间权利和义务,既保障了每个社会主体的中正当诉求,又避免了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个体需要的同时侵害到他人和国家、社会的利益。这样的内容,使得每个主体都能在特殊时期理性评价他人的行为,并可以预测他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至在恐惧混乱中彼此侵害到彼此的合法权益。(权利保障)
D. 它对传染病的分类和各种疾控措施的规定,同时也对社会成员是一种教育影响,提示人们重视传染病的疾控预防工作,在公共健康知识的了解和理性对抗疫情行为的采取上,对公众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和促进的作用。(尊重生命、理性行为)
E. 它还对政府渎职瞒报等行为、个人恶意传染病毒的行为等进行了法律责任上的严厉规定,本次疫情中恶意瞒报、拒绝隔离、天价口罩、传播虚假疫情消息等行为,都有法可依,依法追责,严重的甚至会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这种强制作用,通过制裁彰显了法律的权威,极大的维护了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正当权利。(惩恶扬善、权利保障)
4.根据课程案例分析,进行课程思政总结、提炼、提升:爱国主义、中国立场、社会责任、使命担当(3.5分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自疫情爆发以来,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中国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这些举措为世界抗疫争取时间,不仅全力维护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国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爱国主义、中国立场)
这其中彰显的是党的政治优势,是国家的制度优势,是守望相助的社会优势,是众志成城的文化优势。这其中也有我们法律职业者的一份贡献。不仅仅是我们刚才介绍的《传染病防治法》的制定和适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法律工作者们全面积极投身依法科学有序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从法律角度防止滥食野生动物、依法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员跨境流动中疫情输出或输入等问题集中攻关,提出了卓有成效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多种形式就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取得良好成效。疫情终将过去,但是法律的制度建设和法治服务仍在路上。深刻体会法在各种重大社会事件中的作用,能够帮助各位同学更好的理解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职业担当。如果你在本次疫情中被英雄们所鼓舞,被平凡人所感动,立志要在国家富强、社会文明、法治进步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你就应该更好的坚守学习法学的初心,为法治的理想信念而学习和奋斗。(社会责任、使命担当)
三、分析讲解
(一)重点分析:案例与本讲内容的关联度
本讲课的内容是“法的作用”,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识记法的几个作用,课程思政的案例《传染病防治法》在疫情中起到的几个作用,和本讲课的法的作用的内容及分类是完全契合的。课程思政案例同时也是课程专业知识的典型案例,专业知识和价值分析同步同向同过程完成。案例最后进行的总结和升华,也同时提升了本讲课“法的作用”专业知识的站位和理论层次,即:其一,更好的理解法的价值追求,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在社会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和为什么起到这样的作用;其二,更好的理解法的作用,就能更好的理解法律人的责任担当,能够更牢固的树立法治信念。二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彼此契合,共同促进。
(二)如何达成课程思政的预期目标:
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案例导入使用参与式课堂活动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亲身的经历体验中,既使学生主动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思考,又点出学生普遍忽视的法律武器,加深学生对法的作用的认识,将本讲课法的作用的内容与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结合在一起,不露痕迹的将学生带入价值思考中,为后面课程思政的开展做好思想准备。
2.使用视频对《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简单介绍,快速将学生带入法学与社会问题的双重视野中,对生命健康权的保障,国家的价值立场进行勾勒。小视频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传染病防治法》的直观认知,更好的理解这部特殊的法律是如何保障和实现了国家和社会成员怎样的价值期许,使学生获得一种强烈的对“法”的学习动力与从事法律职业的期待愿望。
3.使用讲授法,通过对《传染病防治法》在本次疫情中所起到的作用,展示出的是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权的价值追求,表现出的是党和国家政府在依法有序规范抗击疫情中的责任和担当,体现出的是法律工作者在抗击疫情中的职业使命和贡献。在最后的总结性的讲授中,在宏观背景下将本案例提升到爱国主义、中国立场、时代担当的高度,进一步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法治信念和职业信心,激发学生持久健康的学习动力,坚守法学初心,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业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实现专业和职业理想。
四、教学设计
八、大学生人际交往理念?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发号施令、颐指气使,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
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就要正确估价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优点而盛气凌人,也不要只见自身弱点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在各种场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坦诚等情感,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自尊心都较强,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则,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否则,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坚持尊重的原则,必须注意在态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讲究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不乱给同学取绰号,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
九、大学生人际交往目标?
交往的目的:
1、锻炼你的适应能力。能否在形形色色同学中树立好的威信和形象得到别人的肯定,并且处理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2、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建立的良好的同学友情,将来会是很好的人脉关系。
3、学着和不同性格本色的同学打交道,能让你变得处事圆滑起来,为你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处理和同事关系打好基础。
十、大学生人际交往故事?
故事一:
在一所大学里,有两个室友,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强。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小明外向开朗,喜欢交朋友;而小强则内向害羞,不善于与人交往。
大一的时候,小明总是带着小强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聚会,希望他能打开心扉,结交更多的朋友。然而,小强总是觉得很难融入这些场合,感到非常痛苦。
大二的时候,小明因为学业繁重,没有那么多时间带小强参加活动了。这时,小强决定自己尝试去结交新朋友。他开始主动和宿舍的同学聊天,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慢慢地,他发现自己也能和别人愉快地交流,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三的时候,小强已经变得非常自信,他和宿舍的同学关系非常好,还加入了学生会。而小明也为他的朋友感到骄傲和高兴。他们两个人虽然性格不同,但都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结交了很多朋友,度过了充实的大学时光。
故事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大学生小敏正在图书馆看书。突然,她的手机响了起来,是一条来自陌生人的微信好友请求。她犹豫了一下,还是通过了好友请求。
原来,这个陌生人是她高中同学的大学室友,他们因为一个共同的朋友而加了微信。他们开始聊天,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话题。从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经常一起吃饭、逛街、看电影。
有一天,小敏的这位新朋友邀请她参加一个聚会。在聚会上,小敏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她们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从那时起,小敏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她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