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貌取人是人际交往的哪种心理?
人们普遍习惯了先入为主,或者带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别人,常见的有地域黑。大家经常会习惯的去评价:“XX地方的人是怎么样的”、“XX国家的人是怎么样的”。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地方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我们可能会因为接触过一两人,或者是听说过某些事,从而戴上了有色眼镜,对这个地方的人都贴上了标签。
晕轮效应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是具有联想性的。比如我们看到了香蕉的形状,颜色,就会想到它的味道、成熟度等等。我们不需要了解事物的每一个部分,我们的经验与思维会自动帮助我们补全缺失的那些部分。但这些终究是补充的,很容易受到知识或者过去经验的束缚。
以貌取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晕轮效应”的案例了。比如看到一个打扫庭院的“老和尚”,衣着简朴,默默扫地。大脑通过经验推理,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和尚。谁能想到的对方是身怀绝技的“扫地僧”呢,我们是被自己的有色眼镜给欺骗了。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l、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人们在对陌生人的了解中,最先出现的关于这个人的信息总是占优势的,这类似于第一印象的作用,就是首因效应。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在日后形成总的印象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成为日后交往的依据。首因效应有积极性,也有缺陷,带有明显的主观推断和先入为主色彩,干扰着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它是指人们在了解某人时,对他的某种特征和品质有清晰明显的印象,由于这个印象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了解。这是一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反应,或者说这种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像一个光环一样,把人笼罩起来了,使观察者无法注意到他的其他特征和品质,从而以一个人的一种特征或品质,做出对他的整个特征的判断。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就是这种晕轮效应的反应。
3、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也称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类型的固定形象。这种固定形象使人们在看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对他们进行归类,并根据己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特征的依据。比如,工人比较坦率,农民比较朴实,江浙人聪明伶俐,善于随机应变,山东人刚毅正直,能吃苦耐劳。再比如,年轻人总是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老年人往往觉得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等等。定型效应在某些条件下,有利于对他人作概括性的反映,但是,它又是一种简单的认知,常常会造成偏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确印象的形成。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了解一个人时,总愿意把自己的某些特性归到认识对象身上。特别是在被了解对象和自己年龄、职业相同的时候更是如此。这种效应使人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比实际上的那个人更像他自己。这样就歪曲被了解对象的某些特性。 此外,还有近因效应、浸渍效应等。尽管这些效应在对他人的认知时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它们都有主观、推断、片面(表面)感知、先入为主等特点,因此,都有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造成认知的偏差,甚至产生错觉。
三、什么是人际交往心理学?
所谓人际交际心理学,顾名思义,讲的是有关人际交际时存在的心理问题,而人际交际也是一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心理学家克林格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结果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生活的幸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当人们被问到“什么使你的生活富有意义”的时候,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亲密的人际关系是首要的。”
的确,人的群体性注定“交往”成为生存的必须,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帮助我们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还能为我们获取成功打下坚实的人缘基础。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幸福、工作的成功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有些人却举步维艰、进退维谷呢?道理说透了其实很简单,学点人际交际心理学,了解人际交往中背后的心理动机与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他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威信、施与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用心理学策略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种种问题,就能化难为易,轻松成为赢得人心的社交高手
四、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曾依据自己与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1)我不好——你好:“自卑者模式”
自卑社恐,易轻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
2)我不好——你也不好:“反社会模式”
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
3)我好——你不好:“自负者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4)我好——你也好:“阳光模式”
相信他人,能接纳自己和他人。
五、人际交往心理学作者是谁?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2018年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芳,本书从认识自己、情绪控制、了解他人、职场必修、婚姻恋爱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帮助读者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的匮乏会导致一个人离群索居,孤独自闭,无法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乐趣,影响其身心健康。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游刃有余地参与社交活动呢?
本书从认识自己、情绪控制、了解他人、职场必修、婚姻恋爱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帮助读者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案例?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
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
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导地位。
三、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
光环效应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和扩张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
七、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博弈感悟?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心理博弈,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斗心眼,通过斗心眼来争取自己的强势地位。
比如有人取笑你、奚落你,拿你开涮,你若是听之任之,对方就会变本加厉,经常把你作为戏弄的目标。
你若是以牙还牙,让他尝尝你的厉害,他在你面前就“老实”多了。
八、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不包括?
心理结构不包括:态度
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情感、行为
人际交往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
九、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有哪些?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某人或某事近期表现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人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 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
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是基于对方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出发,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使得最终出现“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由此掩盖了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十、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
阿德勒(Adler A.)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后从事精神病学,因写过赞同弗洛伊德观点的论文而被邀加入精神分析学会,成为弗洛伊德最早的同事之一。但他对人格心理的看法与弗洛伊德大相径庭,不久便与弗洛伊德分离,自己创立了"个人心理学",阿德勒的理论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但是,若被自卑所压倒,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人类还有追求优越与完美的倾向。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追求优越的最终目标。追求优越也是双重性的,适度追求,促进个人发展,对社会有益。过分追求,走极端,则产生优越情绪,自我中心、自负、忽视别人和社会习俗、缺乏社会兴趣。个体如何追求优越,取决于自己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例如,身体瘦弱的儿童可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增强体质,因而锻练身体、跑步、举重,这些愿望和行为便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