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壕吏中沉郁顿挫体现?
杜甫可谓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悲天悯人的情怀打动了历代读者,被誉为诗圣。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其诗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是此意。“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其典型代表当属著名的“三吏”“三别”。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而其中《石壕吏》更是集中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石壕吏》全诗百十余字,但却情节完整,跌宕起伏,曲折有序。诗作以石壕吏为题,但出开篇“有吏夜捉人”出场及“吏呼一何怒”之外,再无直接表现石壕吏的语句,主要从老妇的角度予以表现,但细细品来,诗人采取藏问与答的形式,石壕吏的影子却无时不在,情节短小却完整,完整且跌宕。
诗歌开始,寂静的夜里暴吏捉人,紧张气氛陡起,但一家人从容应对,仿佛训练有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从容应对,对暴吏讲明家中出丁情况,“三男邺城戍。一男但石壕吏却要执意进去搜查,老妇只得以儿媳“出入无完裙”哭诉,当石壕吏依旧不依不饶时,老妇只得以年迈之躯“请从吏夜归”来挽救全家。真可谓步步惊心,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短短篇幅,尺水兴波,构思手法可谓登峰造极,这正是杜甫诗风顿挫的表现。
而纵观全诗,诗人让暴吏退居幕后,我们能从字面看到的多是对老妇的同情,而对石壕吏的批评只能靠我们自己揣度,从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诗人:诗人写作此诗时是公元758年,正值唐军战事吃紧,处处败退之际,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究竟:当是时,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仗十万,几乎全部丧尽……..太多太多,令人不忍诉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老妇为何不能服役呢,可是,百姓的凄惨谁能顾及呢,此时充斥在杜甫内心地,想来在同情、愤慨之外,更多的还是矛盾,还是无奈,石壕吏的愤怒凶残有值得理解的地方,但这种理解是以老百姓的性命为代价的,一边是挚爱的国家,一边是挚爱的百姓,这对一向悲天悯人的杜甫来讲又如何表达,此时能做的唯有深沉,唯有含蓄,唯有将这种忧郁愤慨深藏心底,他能做的只有是将这一段悲惨的历史以貌似平静的笔调向我们诉说,这就是他的沉郁。
细读《石壕吏》诗圣的沉郁顿挫再一次得到极致的体现,我们如果能以此篇作为窗口,就会更好的领略他的诗风。
二、白居易石壕吏?
《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三、石壕吏作者?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四、石壕吏读音?
1、石壕吏的读音:shí háo lì
2、《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五、石壕吏讲解?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巧妙地通过了老妇的口来写这首诗,但由于是以第一人称口述的,写来依然逼真感人。诗人把这首诗写成即兴的口语诗,在不经意中做了一切经意的工作,既显出诗人惊人的机智,也显出鲜明的民族风格。
六、石壕吏手法
一 寓褒贬于叙事。这篇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倾向性十分强烈。这强烈的倾向性,不是由作者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就既节省了许多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点。二 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有吏夜捉人”,这是对整个事件的高度概括。“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又对“捉人”的一方与被“捉”的一方的不同表现作了高度的概括。“吏呼一何怒”,这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硬要“捉”;“妇啼一何苦”,这是对“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经过这样的高度概括,矛盾冲突的性质已揭示得一清二楚,而矛盾冲突将如何发展,则紧扣人们的心弦,引起了读者的无限悬念。接下去,即对矛盾冲突的发展和结局展开了极富感染力的具体描写。三 藏问于答。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凶暴,却于老妇“致词”的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藏问于答。
七、石壕吏,解释?
原文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何其、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念shù
10.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犹得:还能够。妪:读yù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啼:哭啼。
37.未:没有。
38.备:准备。
39.炊:早饭。
注音:
壕(háo)
吏(lì)
邺(yè)
逾(yú)
戍(shù)
妪(yù)
役(yì)
炊(chuī)
咽(yè)
[编辑本段]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翻墙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还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到了夜深,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八、石壕吏母亲?
要怎么说了
她是杜甫诗下描绘的贫苦民众的一种,同时也从她的悲惨经历中反应出天下百姓生活的困苦。她的丈夫天天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儿子被官府抓走充军结果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作为一位母亲,内心能不悲痛。即便如此,在她的孩子死后,官府的人仍然不肯放过她,硬要抓他的丈夫充军,可是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她无力去反抗。
总的来说。
她其实是整个社会中百姓的缩影,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无奈、悲痛,他们要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要受到社会上层的剥削,而自己却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忍受,任人欺凌,任人宰割。这其实也是杜甫想要表达的,他一边同情着百姓的悲惨生活,一边批判官府、朝廷的腐败。
九、石壕吏战役?
石壕吏反映的是郭子仪收复长安的香积寺之战。
太子李享(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夺回长安,力挽狂澜,组织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四大兵团15万军队在关中凤翔举行“誓师大会”,后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
长安叛军守将张通儒、安守忠、李归仁同样手握十余万步骑兵,气焰十分嚣张。双方在长安西郊相积寺以北、沣水以东遭遇,随即爆发激战。
十、石壕吏译文?
回答如下:石壕吏的译文如下:
岩壕之卒,细作之子也。跋涉极峰,仰而 sigh。俯而 sigh,壕无人迹,独与草木相喜。云日长居,岁月无忧。唯江上之清风为我解忧,唯江上之明月为我洒泪。我与西窗独坐,窗外有人,而我唯无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