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死亡的字有:死、殁
一、死拼音:sǐ
释义:
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亡。~人。这棵树~了。~棋。~火山。
2.不顾生命;拼死:~战。~守。
3.至死,表示坚决:~不认输。~也不松手。
4.表示达到极点:笑~人。高兴~了。~顽固。
5.不可调和的:~敌。~对头。
6.固定;死板;不活动:~脑筋。~心眼。~规矩。~水。开会的时间要定~。
7.不能通过:~胡同。~路一条。把漏洞堵~。
二、殁拼音:
释义:
1.死:病~。也作没。
2.形声。从x( è),(mò)声。x残骨,与死亡有关。本义:死
3.通“刎”。自杀 。如:殁身(杀身;终生)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x,从人。凡死之属皆从死。
白话版《说文解字》:死,生气耗尽,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字形采用“x、人”会义。所有与死相关的字,都采用“死”作边旁。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死活[sǐ huó]
活得下去活不下去(多用于否定句):这种做法简直是不顾别人的~。
2.生死[shēng sǐ]
生存和死亡:~关头。~与共。同~,共患难。
3.该死[gāi sǐ]
表示厌恶、愤恨或埋怨:~的猫叼走一条鱼。真~,我又把钥匙丢在家里了。
4.死亡[sǐ wáng]
有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结;失去生命。与“生存”相对。
5.猝死[cù sǐ]
突然死亡。多由冠状动脉强烈痉挛造成严重心律失常(常为心室颤动)引起。就地进行人工呼吸等可能救活。
去世、过世、逝世、故去、驾崩、卒、归天、殉难等。
读音:[sǐ]
详细解释:
动词性
1、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x”(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小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孰过于魏党盗国之死如焚如弃者乎?――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亡何国变,宁南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2、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3、穷,尽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拼死,拼命〖riskone’slife;tothedeath〗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4、固守;抱着不放
形容词性
1、死板,不灵活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不可调和的
3、不能通过的
4、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与顿丘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5、表示爱怜的
6、无用的。詈词
副词性
甚;极
这添添小哥哥,如今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杨文奎《儿女团圆》
名词性
1、死刑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尸体
生拘白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唐居,求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主,主管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组词:死活、生死、该死、死亡、临死、猝死、死讯、横死、死灰、死棋、死缓、死期。
”死”的同义词很多, 常见的有去世、过世、逝世、故去等.在古代, ”死”的别称不但众多, 而且从中能够窥见等级观念、心理活动以及情感色彩.
天子之死叫”崩”、”驾崩”, 意思是皇帝的车驾崩坏了.
诸侯或相当於诸侯的封国国君、封爵王侯, 以及贵妃、公卿大臣之死称”薨”.
大夫之死叫”卒”, 这从西周一直到唐宋以前都是如此.唐宋以后, 普通百姓死, 才敢称”卒”.
古时只有平民之死, 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 ”死”的别称上, 出现了诸如”归天”、”厌世”、”下世”、”上仙”、”归净土”、”入冥”, 甚至直言”下地狱”、”见阎王”、”上西天”等.
革命志士、爱国忠臣、民族英雄, 白刃横於前而宁死不屈, 为国家赴汤蹈火, 其死堪称英烈.人们用”殒 (殉) 国”、”殉难”、”殉节”、”殉命”、”殉身”、”捐躯”等来称誉他们.
对於那些死於非命的奸臣、祸孽、恶人、盗匪贼寇等, 往往称其死为”毙命”、”毙”、”绝”、”灰灭”等.大众化的贬词还有: ”一命呜呼”、”蹬腿了”、”断气了”、”完蛋了”、”见阎王去了”、”下地狱了”, 等等.
关於”死”的别称, 数量最多的还是如下这些大众化的中性别称, 诸如: ”亡”、”殁”、”没”、”丧”、”终”、”故”、”逝”、”殒”、”不起”、”绝命”、”弃手足”、”弃堂帐”、”捐馆”、”捐馆舍”、”物故”、”溘逝”、”弃养”、”亡躯”、”作古”、”谢世”、”弃世”等.西方人习惯於说死是”见上帝去了”, 而有些共产党人习惯把最后的归宿喻为”去见马克思”.
古代人未及15岁而死, 称”夭”, 未成年而死, 称”殇”, 此外还有”短折”、”夭折”等别称.
至於”杀”、”诛”、”戮”、”醢”、”战亡”、”病没”、”弃市”、”伏诛”、”伏法”、”就义”、”正典刑”、”正法”、”凌迟”、”戮首”、”腰斩”、”寻短见”、”自经”、”自缢”、”自溺”、”遇害”、”遇难”、”牺牲”等, 都属於死的不同方法, 不能视为死的别称.
逝,去,离,入土,归西,亡,长眠
殁 殒 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