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是色谱?

178 2025-01-31 07:32 admin

一、什么是色谱?

一种可以分离混合物后对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的仪器。

色谱有气相色谱(可分析常规气体,沸点低于300oC的有机物),液相色谱(可分析大分子有机物),和离子色谱(分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

针对不同的分析要求,需要请专业的人员帮助选择不同的色谱分离柱和色谱检测器,还需要优化分析条件(温度和载气流速)。

可选的气相色谱柱有,填充柱(常规气体分子或有机化合物分析),毛细柱(分极性的,中等极性的和非极性的,有上百种可选)。

检测器有30多种,常用的3-5种,热导检测器(常规气体和有机物),氢火焰检测器(碳氢化合物),火焰光度检测器(含硫化合物专用),氮磷检测器(含氮和磷的有机物专用),电子捕获检测器(NOx) .

二、如何使用液相色谱

原发布者:jing2595832

液相色谱基础知识2017年04月11日一、什么是色谱色谱是一种分离工具,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析仪器。色谱法也叫层析法,它是一种高效能的物理分离技术,将它用于分析化学并配合适当的检测手段,就成为色谱分析法。常见的分离方法:蒸馏、离心、电泳、过滤、超滤、等等。色谱法的发明人:俄国科学家:麦克海尔.塞蒙诺维奇.维茨特M.S.Tswett二、什么是液相色谱呢液相色谱HPLC液相色谱:流动相是液相柱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三、什么是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谱法,简称:HPLC是一种区别于经典液相色谱;基于仪器方法的高效能分离手段。具有高性能的色谱柱,高精度、耐高压的输液泵以及高灵敏度的检测器。HPLC的分离原理、仪器配制和工作流程分离原理请单击动画演示请单击HPLC色谱柱数据处理系统进样器溶剂请单击色谱泵请单击检测器请单击废液四、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三高一广一快”:①高压:对载液加高,流动相能迅速通过色谱柱压.②高效:分离效能高。③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进样量在uL数量级。④应用范围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有机化合物可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⑤分析速度快:较经典液体色谱法速度快得多,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分钟,有些样品甚至在5分钟内即可完成,一般小于1小时。五、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原理1、液-液分配色谱2、液-固吸附

三、记谱法有几种?

你问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一般用的最多的是五线谱、简谱。用在鼓乐的鼓谱,吉他的六线谱。差不多这些了。

四、什么是色谱(注意:不是色谱法)?色谱有什么作用?

色谱的起源

色谱法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由于这一实验将混合的植物色素分离为不同的色带,因此茨维特将这种方法命名为Хроматография,这个单词最终被英语等拼音语言接受,成为色谱法的名称。汉语中的色谱也是对这个单词的意译。 茨维特并非著名科学家,他对色谱的研究以俄语发表在俄国的学术杂志之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正常的学术交流被迫终止。这些因素使得色谱法问世后十余年间不为学术界所知,直到1931年德国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的库恩将茨维特的方法应用于叶红素和叶黄素的研究,库恩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也让科学界接受了色谱法,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氧化铝为固定相的色谱法在有色物质的分离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今天的吸附色谱。

五、RT是什么意思?

就是如题的意思.

六、色谱法的色谱理论

关于保留时间的理论

保留时间是样品从进入色谱柱到流出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色谱柱上以不同的流动相洗脱会有不同的保留时间,因此保留时间是色谱分析法比较重要的参数之一。

保留时间由物质在色谱中的分配系数决定:

tR = t0(1 + KVs / Vm)

式中tR表示某物质的保留时间,t0是色谱系统的死时间,即流动相进入色谱柱到流出色谱柱的时间,这个时间由色谱柱的孔隙、流动相的流速等因素决定。K为分配系数,VsVm表示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这个公式又叫做色谱过程方程,是色谱学最基本的公式之一。

在薄层色谱中没有样品进入和流出固定相的过程,因此人们用比移值标示物质的色谱行为。比移值是一个与保留时间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样品点在色谱过程中移动的距离与流动相前沿移动距离的比值。与保留时间一样,比移值也由物质在色谱中的分配系数决定:

R_f=\frac{V_m+KV_s}

其中Rf是比移值,K表示色谱分配系数,VsVm表示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

基于热力学的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是色谱学的基础理论,塔板理论将色谱柱看作一个分馏塔,待分离组分在分馏塔的塔板间移动,在每一个塔板内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形成平衡,随着流动相的流动,组分分子不断从一个塔板移动到下一个塔板,并不断形成新的平衡。一个色谱柱的塔板数越多,则其分离效果就越好。

根据塔板理论,待分离组分流出色谱柱时的浓度沿时间呈现二项式分布,当色谱柱的塔板数很高的时候,二项式分布趋于正态分布。则流出曲线上组分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C_t=\frac{\sigma\sqrt{2\pi}} e^{-\frac{(t-t_R)^2}{2\sigma^2}}

这一方程称作流出曲线方程,式中Ct为t时刻的组分浓度;C0为组分总浓度,即峰面积;σ为半峰宽,即正态分布的标准差;tR为组分的保留时间。

根据流出曲线方程人们定义色谱柱的理论塔板高度为单位柱长度的色谱峰方差:

H=\frac{\sigma^2}

理论塔板高度越低,在单位长度色谱柱中就有越高的塔板数,则分离效果就越好。决定理论塔板高度的因素有:固定相的材质、色谱柱的均匀程度、流动相的理化性质以及流动相的流速等。

塔板理论是基于热力学近似的理论,在真实的色谱柱中并不存在一片片相互隔离的塔板,也不能完全满足塔板理论的前提假设。如塔板理论认为物质组分能够迅速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建立平衡,还认为物质组分在沿色谱柱前进时没有径向扩散,这些都是不符合色谱柱实际情况的,因此塔板理论虽然能很好地解释色谱峰的峰型、峰高,客观地评价色谱柱地柱效,却不能很好地解释与动力学过程相关的一些现象,如色谱峰峰型的变形、理论塔板数与流动相流速的关系等。

基于动力学的范第姆特方程

范第姆特方程(Van Deemter equation)是对塔板理论的修正,用于解释色谱峰扩张和柱效降低的原因。塔板理论从热力学出发,引入了一些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Van Deemter方程则建立了一套经验方程来修正塔板理论的误差。

范第姆特方程将峰形的改变归结为理论塔板高度的变化,理论塔板高度的变化则源于若干原因,包括涡流扩散、纵向扩散和传质阻抗等。

由于色谱柱内固定相填充的不均匀性,同一个组分会沿着不同的路径通过色谱柱,从而造成峰的扩张和柱效的降低。这称作涡流扩散

纵向扩散是由浓度梯度引起的,组分集中在色谱柱的某个区域会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沿着径向发生扩散,使得峰形变宽柱效下降。

传质阻抗本质上是由达到分配平衡的速率带来的影响。实际体系中,组分分子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达到平衡需要进行分子的吸附、脱附、溶解、扩散等过程,这种过程称为传质过程,阻碍这种过程的因素叫做传质阻抗。在理想状态中,色谱柱的传质阻抗为零,则组分分子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会迅速达到平衡。在实际体系中传质阻抗不为零,这导致色谱峰扩散,柱效下降。

在气相色谱中Van Deemter方程形式为:

H=A+\frac{\mu}+C\mu

其中H为塔板数,A为涡流扩散系数,B为纵向扩散系数,C为传质阻抗系数,μ为流动相流速。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由于流动相粘度远远高于气相色谱,纵向扩散对峰型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算,因而Van Deemter方程的形式为:

H = A + C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