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诗歌中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85 2025-02-14 13:17 admin

一、诗歌中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二。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二、从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看可分为哪三种

表达方式:赋`比`兴 体裁:叙事`抒情 形式:绝句`律诗`古体诗

三、腾王阁诗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描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的感慨。整诗的风格是什么的,最能表现这种

一、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大量的运用了写时空的词,如写时间的词有物换、星移、日悠悠、几度秋、今何在;写空间的词有高阁、画栋、珠帘、南浦、西山、潭影、长江等。在结构上诗人用对偶句作结,铺排流走,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后来大诗人杜甫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可见王勃对后人影响很大。 《滕王阁诗》的颔联用了什么样的写景手法???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颔联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写滕王阁白天与晚上的景物,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1.)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2.)前4句的景象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发响、鸾停止歌舞。画栋早晨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黄昏卷入了西山的雨。 (3).后4句的感情、风格、最能体现风格的句子 对世事沧桑变幻的感慨。 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 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颈联: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颔联: 1.此联为转,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五.风格:流丽深静。 六.主旨: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望采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