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想请问各位资治通鉴主要讲的是什么?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5-10 09:54   点击:120  编辑:admin   手机版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

《资治通鉴》成书于赵宋政权内外交困由盛而衰的转折关头。如何克服积贫积弱走向富强,在既往的史实中寻求解决现实困局之道,这是个难题。

在历史学习中培养成体系的政治思想,思考合理的政治运作模式,这是司马光借《资治通鉴》传达的政治智慧。

《资治通鉴》294卷,约300多万字,纪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立志要写出一部内容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用,形式有简明扼要之长的通史。

他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将自己编成的从战国到秦亡这一段历史的编年体《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得到英宗的赞赏和支持。

司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在神宗元丰七年(1084)即司马光去世前两年,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全书呈报宋神宗。

元佑元年(1086)九月,司马光病逝;同年十月,宋神宗敕命将校定的《资治通鉴》书稿予以刻印。可以说,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部巨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的指导思想在于“资治”二字。司马光希望通过历史兴衰的记述,总结历代帝王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以便为包括皇帝在内的读者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服务。

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第一,特别强调领导者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人君的才能、素质和品质对于国家兴衰的重大影响!第二,反复强调治国之道关键在于用人的道理,提出了一系列如何选拔人才、用好人才的思想。

《资治通鉴》是国学苑里的一朵奇葩,蕴含着先人们丰富的治国理政得失和社会人生经验。秦汉、隋唐这两段大一统的辉煌,战国、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这三段分裂混乱的历史曲折。

司马光悉数记述,井井有条,以致我们今天要阅读战国至五代这一段中国历史,至今找不到可以取代《资治通鉴》的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General Mirror for the Aid of Government-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主要讲的是为官从政之道,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一个好官,在实际生活中该怎么处理公务等,当然有的人比较聪明,看了资治通鉴不从政做别的了,而且还做得很好,像这种个别的天才通晓了道理就通了,并不一定是看资治通鉴的结果我们也不必寻根问底。说是叫人怎么治国的吧,但是不是帝王专用的,因为前面还有个《贞观治要》,这个试讲如何当好皇帝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