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下种间互助和种内互助
种间互助包含了互利共生和共栖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人体肠道中的某些细菌与人; ②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独立生活。如有些植物攀附在大树上、海葵和寄居蟹等。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下图为成年麝牛围成一圈,为挤在它们身后的小牛筑起一道保护屏障。
二、建筑中什么叫五大件
建筑五大员是指预算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
农村新型服务体系“五大员”是指流通信息员、劳动力转移信息员、农业科技员、计划生育员和卫生医疗员。
班组建设“五大员”是指安全员、政治宣传员、技术培训员、考勤员、材料员。
保险业五大员是指新人辅导员、协赔员、陪访员、驻村员、内务管理员。发展五大员目的在于实现村村有保险,户户有保单,实现服务的延伸。
变电站五大员是指技术培训员、政治宣传员、安全员(兼劳动保护检查员)、工器具及(资)材料管理员、经济考核生活员
五大员的认证,国家劳动部和建设部都在颁发资格证书。预算员:(1)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编制,并根据总进度计划的目标,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编制劳动力需用计划机械设备需用计划,材料构配件供应计划和资金平衡计划。
(2)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及时掌握劳动力、材料供应、机械配置等信息,并注意灵活运用。
(3)协调好各种计划之间关系,注意做到以总进度计划为龙头,其他资源配置计划对总进度计划起到保证作用。
(4)注意收集项目施工工期签证的资料,动态管理施工工期,调整总进度计划并进行跟踪。
(5)编制旬月施工工作计划,并做好计划的上报工作,参与生产调度和参与协调安装等单位的施工配合。
(6)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做好工程项目的开工、竣工、形象进度、产值、实物量的统计工作。
(7)做好工程资料的积累,合理设置统计台帐,并及时登帐,指导施工员记好施工日记。 施工员: 施工员的工作就是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关系, 组织设计中的东西要靠施工员在现场监督,测量,编写施工日志,上报施工进度,质量,处理现场问题.是工程指挥部和施工队的联络人. 质检员:1 、执行国家颁发的安装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照章独立行使质量监督检查权和处罚权。
2 、负责专业检,随时掌握各作业区内分项工程的质量情况。
3 、负责分项工程质量的评定,建立质量档案,定期向项目总工和上级质量管理部门上报质量情况。
4 、负责分项工程各工序、隐蔽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的图像资料记录。
5 、对不合格项及时向项目总工和上级质量管理部门汇报,监督各专业工程师制定纠正措施,并协助进行质量损失的评估。安全员:保证在施工中不出安全问题.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随时监督。材料员:1、熟悉施工工艺编制材料计划,按计划组织材料进场。
2、对进场材料质量负责,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掌握材料的使用情况。
3、对进入现场材料应分门别类堆放,根据材料性质采取有效防腐、防潮、防变型(质)措施。
4、对须复检的材料应及时送检,并与进场材料相对应。
5、对现场材料损耗情况及时统计上报。
6、保证零库存,对积压材料合理应用。
7、建立材料分析档案(价格、货源)及时反馈决策层
三、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审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的审题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解决问题准确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针对学生解决问题时在审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
(一)读题困难
1.文字阅读困难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碰到读题困难,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既有识字上的障碍,又有理解上的困难。随着学生识字量逐步的增大,读题困难集中到理解这一点上。尤其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读懂题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而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述题意。
2.获取信息不全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面临更大的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挑战,他们得根据学习的需要,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还有一些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条件给的不明显,需要从图中或文字中去挖掘,这样的题学生比较困难。
如在教学《用连除解决问题》有这样一道练习题:18片钙片装一瓶,小辉每天坚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药够吃几天? 18÷3=6(天), 学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却忽视了“早晚一次”这条信息(即每天需要吃两次),学生没有完整的提取题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识经验匮乏
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影响,他们的一些生活经验比较粗糙,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生活经验的不足,往往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错误。如人教版二下第95页第8题,学生在解决“下半场2队得了( )分”这个问题时,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没有读懂篮球赛上下半场比分之间的联系,直接回答:“下半场2队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课程跳出“人为应用题”的框架,改变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小情境逐渐转向包含多元信息的问题情景。当题目有很多的信息时,学生往往不能透过繁杂的现象抓到本质的东西,不会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对于这种抽象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四上第48页第7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出现如下错误:16×3﹣16=32(元);16×3÷(3+1)=12(元)。此类错误原因在于学生对“买3棵送1棵”这句话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将其中隐含的信息分解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问题指向不能,解题思路混乱。
针对上述现象,教师必须随着学生认知特点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必要、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读题,理解题意
1.有序的读取信息和问题
低段解决问题的题材开放,呈现形式丰富,主要有图画、对话、表格等,这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读懂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必备的环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低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把这些所谓的“信息”过目了一下,就急于动笔,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数据、问题以及关键字的意思。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收集信息加强指导。在呈现情境图后,图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图中信息的顺序,然后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经过尝试,我觉得可以引导学生采用“①②③读题法”,“①”是先看的条件,“②”是后看的条件“③”是问题。无论是图画的实际问题,还是图文结合的实际问题,或者纯文字的实际问题,在学生初步读题后,都可以标出“①②③”。如一年级下册第71页的第11题: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读读题目的意思,然后问“你觉得这两个信息哪个放前面更合适些,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两个信息的关系。只有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述各个信息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题意。
2. 指导信息中蕴含的意思
受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低段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理解题目的意思,这时老师需要及时地指导题目中蕴含的意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题意。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题目的意思转化成了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47页第3题:其中第一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么老师可在此处作适当的铺垫。“要求篱笆长多少米,其实就是要我们求什么问题?”通过铺垫学生就会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这个长方形菜地的周长。
3.联想信息之间关系
有些题目中信息比较隐蔽,不易察觉,或者信息的数量虽然较多,但与所要解决问题并不一一对应。如何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实验证明应该让学生主动寻找、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选择有用信息。其实培养学生联想信息之间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