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婆欠钱我要承担一半吗
我丈夫的家在贫困山区,公婆一年四季劳作下来常常入不敷出。2006年初,公公进城买农药时突遭车祸。肇事方是一台无牌无证的农用车,也没有交纳任何保险。司机家里又很穷,没有赔偿能力。丈夫又正在自费读研。我只好咬紧牙关,替他们向同事借了5万元给公公疗伤。现在我结婚已经6年,却一直未孕,经检查知道是丈夫精子质量太低所致。丈夫发现自己患病后,变得很自卑,又以变态的“自尊”表现出来,结果就是把我当做出气筒。说实在的,我也是个有七情六欲的人,渴望被丈夫呵护,渴望享受做母亲的乐趣——可这些作为女人最基本的要求,丈夫均不能满足我。因此,分手便成了必然的事。在商量离婚事宜时,我要求丈夫偿还那5万元欠款,他却说那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债务,他只能偿还一半,另一半须由我承担。请问:他的观点正确吗?
[专家玲珑:]
应当用夫妻共同财产来偿还
俗语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赡养父母,是儿女应尽的法定义务。对老人的赡养,包括在吃、穿、住、用、医等方面给予老人基本的保障,让老人切实免除后顾之忧。你的公公在因车祸受伤无钱支付医疗费、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作为儿媳妇的你,主动替丈夫承担起义务,想方设法替他们借了5万元为其疗伤,这无疑值得称道。需要说明的是,这笔钱虽然直接用在你公公身上,但它是在你和丈夫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欠的债务,属于你俩的夫妻共同债务。如果你和丈夫离婚,这笔债务应当用夫妻共同财产来偿还;若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共同财产归各自所有,则由双方协议清偿。
如果选择了“协议清偿”的方式,协议双方彼此就要互相尊重,互相礼让——只要是出于真实意思表示,一方多承担些偿还义务、甚至承担全部偿还义务,均是法律允许的。同时,还要注意因为离婚而分割夫妻共同债务时,必须充分保护弱势方及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总而言之,法律在调节婚姻家庭领域的关系时,伦理的因素是很重要的。正因为如此,你丈夫让你承担那5万元债务一半份额的要求,或你要求丈夫偿还那5万元欠款,都不违背法律的规定。总而言之,这里有一种道德的尺度在,所以最后的解决,还得靠双方都做出些高姿态来。
二、当法律与道德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选择?
你问的这个问题属于法理问题,必须先理解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选择。
法与道德的关系:
1、在本质上,二者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一是非实证主义即自然法学派,他们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有必然的联系,符合道德的善良的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实证主义法学派中的法也只有符合上述观点才是真正的法。最终得“出恶法非法,公民没有遵守恶法的义务等观点”。代表人物有阿列克西等;另一个就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他们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与道德准则,法律不会因为违反道德而丧失其存在的性质和效力,即“恶法亦法”。代表人物如凯尔森。
2、在内容上:近代以前的法在内容上与道德重合程度极高,甚至浑然一体。比如我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就有“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到后来的“礼刑合一、礼刑并用”以及汉代的“德主刑辅”等观点,这些都充分体现出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
当道德与法律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是在法律调整的范围,那么只能遵守法律,不知道法律只知道道德的观点不能成为免除法律责任的理由。另外,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些道德伦理范畴的关系是法律不能解决的,你比如恋爱关系、朋友关系等,不可能通过法律上的合同来加以调整。最后,法律也有其僵硬性和漏洞,常常会导致某些案件判决合法而不合理,这个不合理就是指不符合一般人的道德评价标准。但不管怎么说,在法治国家,如果法律与道德发生矛盾首先应当遵守的是法律而不可能选择道德,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才考虑道德的成分。毕竟,道德的强制力只不过是依靠人的内心强制,其力量比起法律依靠国家机器的强制要弱很多。
三、从道德和法律方面来谈谈如何处理父母子女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第三款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第四款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四条 婚姻、家庭、老人、母亲和儿童受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好就采用吧
四、爱情,道德,法律。之间关系如何处理最合理?
不违反法律尽量尊重道德的前提下,谈一谈风花雪月的美丽爱情
五、婚姻家庭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双方还要互敬互爱,理解、包容、信任、尊重。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