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述税收与市场失灵的关系???
税收起着市场调节的作用,可以调节市场失灵。
税收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1、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2、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依据法律征税,而并非一种自愿缴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和征收比例,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税收的固定性既包括时间上的连续性,又包括征收比例上的限度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三十条 扣缴义务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履行代扣、代收税款的义务。对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负有代扣、代收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其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
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处理。
税务机关按照规定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扣、代收手续费。第三十八条 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税收保全措施:
(一)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二)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
纳税人在前款规定的限期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必须立即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限期期满仍未缴纳税款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冻结的存款中扣缴税款,或者依法拍卖或者变卖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的范围之内。
二、为什么说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理由和原动力?
这个需要弄明白市场自身调节和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关系。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或者说当市场在经济活动的某些方面难以有所作为时,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其一,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产出存在一定的时滞,因而会造成经济波动。特别是那些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期间规模不能改变的产业部门如农业部门,其供需难以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均衡。为了减轻经济波动,需要政府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宏观经济规划,为微观决策提供指导。其二,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对于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的确定和控制都不是市场所能胜任的,只能由有关宏观经济当局根据市场动态和稳定经济的需要进行管理。其三,外部性问题。当某些经济活动(例如污染)导致外部其他人的受益或受损没有被计入产品的价格和成本时,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需要政府干预。其四,公共产品问题。天气预报、环境保护、社会秩序、国内法律和规章制度、基础科学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在享用上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社会公众都可以从这些产品的提供中受益,而单个厂商却缺少提供这些产品的足够动力。这就需要政府来兴办,或者通过宏观政策加以引导。其五,垄断问题。在规模经济效应显著的行业,市场有产生垄断的倾向,而垄断妨碍竞争和效率。因此,反垄断、保护公平竞争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其六,公正的收入分配是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但市场难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来调节。其七,经济发展的方向或规划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规划,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和具体情况,相对集中力量,创造出具有引导性的产业优势。其八,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如在证券市场内部人员可以知道外人不知道的内情、医生比病人更了解病情等等,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保证交易的公正性。其九,当经济出现危机时,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固然也可能恢复,但往往需时太长,经济波动过大,影响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总揽全局,进行必要干预。
造假的太多(假钱 假货 假币)。靠骗 偷 强 不劳而获的日子 就是这些人造成破坏社会经济活动。
三、为什么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
1、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2、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拓展资料:
一、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时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2、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
3、失灵表现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2)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
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3)失业问题
失业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后果,一方面从微观看,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一方面从宏观看,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劳动者的失业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满足了市场机制运行的需要,但失业的存在不仅对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资本追求日益扩张的市场与消费的需要。
原因如下
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
在有负外部性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称为负外部性),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称为正外部性)。
在有负外部性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但私人边际利益与社会边际利益仍然相同,所以,当私人边际成本=私人边际利益时,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利益。这时,从私人角度看,市场调节是有利的,但从社会角度看,不是资源配置最优。这就是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例如,建在河边的工厂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河流对他人造成损害。工厂排废水是为了生产产品赚钱,工厂同购买它的产品的顾客之间的关系是金钱交换关系,但工厂由此造成的对他人的损害却可能无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赔偿费。
这种影响就是工厂生产的外部影响。从私人来看资源配置最优,但从社会来看并不是资源配置最优。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上述四个方面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因素。
市场失灵时市场机制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有效地配置资源,正是由于市场经济无法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需要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全。
外部性在现实经济中广泛存在。无论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影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由于外部性使得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参与者和公共部门都以各种方式对外部性进行治理,从而使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社会要求的最优水平。
前面的都有回答了,我来简单说一下。
负的外部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企业的私人成本要小于社会成本。举例来说,一些产品的生活会造成污水,从而污染环境。这样,企业的私人成本只是产品的制造成本、在加上对污水的简单处理成本(有些压根不处理),而社会成本则包含了污水对环境、对人的损害,因此,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
而厂商决策的准则是自己的边际私人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而社会最优结果却是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因此,污染品的生产就会过多(因为产品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这样,就偏离的帕累托最优的水平,造成了市场失灵。
简言之,就是负的外部性没有能够体现在厂商的决策当中,从而最终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其真实成本,造成了产量过多,造成了市场失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