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字数3000左右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1-12-14 18:32   点击:141  编辑:濮阳萱   手机版

针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改善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策略和建议。
  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然会发生与他人交往关系,在社会心理学上,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间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小相容性大,则人际关系融洽,反之,则心理上相互排斥,人际关系恶化。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群体或组织与公众的交往,都集中地体现着心理上的交流,而人际关系就是建立在心理接触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沟通、理解产生行为的过程。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进行信息的沟通,即借助于一定的符号系统,双方交流思想、情感观点、知识、经验、消息等。其次,是社会知觉与归因的层次。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它包括对他人动机、情感、意向、性格等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对他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归因则是通过知觉人的言语举止而对其内部心理活动以及产生这种心理活动原因的一种推断。这种推断带有一种感情色彩,形成对交往对象的初步印象,如喜欢、同情或是不喜欢、厌恶等。在此基础上,便达到了交往的最高层次,即形成互动或是拒绝互动,通俗地说,就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即交往双方的所作所为都在对方心理及行为上得到了共鸣。如交往的结果是相互厌恶,则不能形成互动,甚至会形成冲突。交往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交往的结果如何,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的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述交往过程的三个层次出现偏差或障碍,都会影响人际关系。
  1.大学生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大学生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是交往双方的社会环境、人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双方风俗习惯的不同、社会经验的不同以及出于某种需要、动机而产生的对交往对方发生的信息产生误解、曲解、断章取义、难消化、偏见。交往双方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亦能造成沟通障碍。
  2.社会知觉,归因过程的障碍
  在社会知觉、归因层次上出现的障碍,常见的有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第一次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以后要改变这种印象往往不太容易。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因为我们认识并了解一个人,不可能只通过一次或两次交往就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制我们对人的进一步了解。
  刻板印象,是在人际交往中,对一类人进行简单的概括或分类所形成的不正确印象。它使人在无形中戴上了深有偏见色彩的有色眼镜。有些种族岐视就有这方面的心理根源。 刻板印象在符合客观事实或交往对象时,有助于认识人、理解人,有助于交往;如果这种印象不符合客观事实或认知对象具有特殊性时,就会对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现象。“晕轮”原意指月亮周围的光环,比喻高尚的东西更高尚,丑陋的东西更丑陋。“晕轮”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作用便被叫作“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某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特性掩盖了真相,从而给社会知觉和归因造成障碍。晕轮效应掩盖了人的本来面貌,容易产生对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盘否定,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3.互动层次的障碍
  在互动层次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自我意识障碍。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思维起作用的一种领悟,即主体对有关自己诸方面的领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而获得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之我”的理论。“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出现差距,可能是因为自我认识不准(或高估或低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怕别人取笑而有意高估或低估造成的。自我意识障碍是人际关系的一大心理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从社会来讲,就要加强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和教育。家庭、学校及教育机构都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正确的自我意识。此外,人格特征、自私与猜疑、嫉妒与羞怯等心理,都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
  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
  首先是家庭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愈来愈多。总的看独生子女的发展是好的。但不容否认,由于一部分家庭家长自身素质水平的制约,教育子女方法不妥,对孩子过分的关心甚至溺爱,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诸如自私、不合群,缺乏集体荣誉感的现象较为突出。这些独生子女步人大学后就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的能力差。再加之有些大学生所处的群体环境差,又不善于自我疏导,长此以往形成了孤僻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早年生活在缺少爱的家庭中,有的是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有的父母离异,还有的忙于工作无暇顾及,由于长期缺乏亲人的关爱,导致自我封闭。 其次是环境变化的影响。进入大学,原来相对稳定、熟悉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修养、行为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更为重视和强调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加之接触的老师、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和地区,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由于他们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在人际交往中很容
  易导致失败,交往失败的影响又使得一些人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使这些学生变得封闭自己或上网寻找慰藉,从而忽视与同学、朋友、教师之间人际活动。
  (二)主观原因
  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基本相近,一般来说,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因而人际交往问题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而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则较大。一是社会认知不当。社会认知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探索并确定人生之路的发展阶段,因而难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能正确与别人进行比较,有些学生专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越比越气,由此形成自卑心理。在对他人认知方面,由于认知偏差的影响,大学生存在着简单化、情绪化、主观性强等特点,容易对别人产生“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二是遭受挫折,归因不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工作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但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的消极影响就会成为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在现实中,有的大学生把他们交往的失败仅仅归于一种原因,以致产生自卑心理。如有的大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言屡遭冷淡和交往效果不如意,就满怨哀叹自己天生不善交往,是个招人烦、惹人厌的倒霉蛋。以后他们遇到类似场合,就会逃避,远离群体。三是过分自尊或嫉妒。大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自尊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非常看重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别强的大学生会因此变得敏感而多疑。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或遭遇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往往不愿参加竞争性活动,不愿与人交往:嫉妒是产生人际交往问题又一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比较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当确定别人的价值比自己大时,就会觉得痛苦、不服,认为别人的存在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并会把这种不满转化为对别人的怨恨,容易趋向于寻找对方的不是或低毁对方,以此达到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大学生因嫉妒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疏远,紧张乃至冲突,可谓不胜枚举。轻微的嫉妒是一种压力,使人产生积极的竞争行为,但严重的嫉妒会导致更多的敌意,仇视和攻击言论。因而嫉妒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问题或障碍的重要因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