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什么叫形象思维,他和逻辑思维有什么不同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4-19 10:54   点击:269  编辑:裴言   手机版

习惯视觉思维的人,在思维过程中只有成对出现的色彩关系。视觉思维完全排除符号,(注意,完全排队符号!)没有语音的参与,直接从一种颜色、形状和方位关系得出另外的关系。 位置关系只是中性的空间关系,数学发展出几何学来精确地解决和描述这种空间关系,所以需要借助表示量的固定符号来辅助;视觉思维是形象思维,看到的只有直接的关系,那种不用叫出名字的关系,视觉关系确定,目的就达到,不需要精确的位置关系,根本无用借助“上下左右”这些方位词来确定这种关系,所受过训练的人,可以既快又准,一般笼统地说这人艺术感觉准确。 做个实验,把测试图和选项旋转、倾斜一定的角度再做这个练习,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同。这和对错无关,是个只能自己问自己的有趣问题:自己在做这个小练习的时候两种思维占了多大比例,做这个练习花的时间是多少秒。不要因为自己用的方法是逻辑推导而沮丧,要注意的是养成视觉思维的习惯不要、也不可能用强求成,因为对于视觉而言,建立固定的神经末梢的联系是依靠反复的刺激形成的,而不是来自大脑内部的“喝令”,要入这个门,就要依照这门里的科学规律来办事,用逻辑抽象思维的强是得不到形象思维的果的。 视觉直观感受能力强的天才到底存不存在?有可能。视觉解剖心理学的试验结论是这样,人的天然视觉思维模式的形成,包括丰富性和协调感,取决于其10岁以前的幼年期;10岁以后,逐渐明确的社会关系开始作用,因为成本低、”库藏丰富“,语言工具的作用逐渐取代视听思维占主导地位,比如小孩子之间可以用从大人和传媒那学来的语言断令对方“你打人是要被判刑的”而暂时中断受到伤害的可能,而对方不是要等到感觉了殴斗、流血、受伤、受到家长的体罚、面壁等处罚才终止行为。但与此同时,视听思维判断的敏感也淡化了。天才可能就是幼年的视觉经验极其丰富恰当而后有又长期持续的训练的那种吧。但大多数人幼儿期的经验不会有太大的优劣之分,所以后来的努力显得更加重要。接受专门的训练的人对视觉信息也更敏感,而训练的目的正是找回逐渐淡漠的形色关系和这种关系中所蕴含的表达力。 因为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所以对于语言文字的准确使用和抽象思维判断起主导作用的时间总是远远晚于视觉思维的学习和模式习惯的形成,因为一出生人就能看到和听到,就开始了。人的幼儿期所处的地理、物理环境的视觉形态起的作用很重要,因为这个时候不光是大脑神经元之间根据视觉信号建立基本联系的决定性时期,也是眼球的杆状细胞和锥状细胞积极接受刺激和发育的历史时期。胎儿的大脑神经元在子宫中就可以接受母体外的适当的光、声的影响----满六个月胎龄后,胎儿的听觉、触觉、视觉通道可产生脉冲传递的功能,这时适时地给予声、光、触摸的刺激,诱导脉冲走经的神经元的树突增长,以便建立更多的突触联系,使孩子生下来大脑神经网络就较丰富;而在胎儿大脑神经元的生长和数量剧增期,孕妇如果得到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有利于胎儿大脑神经元增长得更多,但,这仅仅是数量上的物质基础存在而已,这时候还没有思维能力。神经元本身并不聪明,但如果让一千亿个(另外一千亿个在发育的过程中死掉了)神经元在脑颅这么一个小小的容器内发生相互联系,可以产生巨大无比的思维能力!可见,视觉思维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因为神经元之间关于视觉信息的处理和建立的联系是经验性的,是在经历光的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遵循的是多积累多收益的原则。 在幼儿期,视觉对光/影、形/色、方/位和运动的敏感和准确判断以及再现,是一个动态的建立联系、修正、再建立联系、相对固定的神经元的复杂活动。人的基因给出的只是神经元可以物质地相互联系,但总的来说,神经元联系(即包括视觉心理活动在内的所有大脑活动的基础)却是由我们体外的周遭世界塑造的,环境在物质上改变着我们的大脑!幼儿在多次增强一种视觉经验的时候,大脑就会为此保留根据地,并由它们描绘出特定的神经联络图。不过,大脑为这种描绘工作设定了最后期限,如果在这个发展的紧要阶段幼儿没有经验任何视觉体验,那些神经回路会被挪作他用,那么,幼儿以后的视觉能力就永久的被局限在一种小范围内了,长大后其视觉思维就会很弱。当然,这是特例,一般不会发生。但从特例突破进行研究是很有用的一个方法,比如从错觉(见本论坛”一幅幻觉的图片“)来研究视觉心理学,又比如从Alzheimer病来研究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幼儿的涂鸦看起来简单,但他们在纸上的涂抹 可以帮助建立及其复杂的神经联系,并塑造其今后一生观察世界的方式。幼儿的大脑可以迅速的转变神经元的联系或将其挪作他用,这种容易、快速的神经元联系功能是十分令人羡慕,这种情形一直到10岁。比如幼儿/儿童可以轻易学会第二种语言,学会一种乐器等等,就是因为他们重新排列神经的速度是远远超过成人的。下面的图片是小鼠和老鼠大脑神经元恢复联系的速度比较: 种群的人的视觉思维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才是相对固定的,想一想“大革文化命”前后人们对于“红、光、亮”的截然不同的感受就可以明白。幼儿喜欢“红(或其他纯色)、光、亮”,和他们视觉思维模式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有关系,他们没有真正的低落期,因为只要通过哭、闹等简单手段他们的各种欲望可以瞬间得到满足,所以他们包括视觉思维在内的思维活动总是处于高能量状态,相对而言低频低能量的灰色系列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不形成有意注意的记忆。成人就不同了,神经和内脏系统基本发育成形,他们常常在社会游戏规则中竞争,心智也发育得全面,即使胜出者,也会经过许多由心理而生理的低潮(比如考试落榜,失恋,亲人去世等复杂感受等),这种时候,是他们视觉往往对形色不敏感,而不是世界真的变得灰暗了。灰色的价值体现在这个时候,所以又有会用灰色是成熟的标志”的说法----梵高、赵无极等一定不会同意,因为他们对成熟色彩的定义和前者不同。 这里说到赵无极的画,无名说看到的是大自然的风光,我不反对你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风光,但如果你只看到大自然的风光的话,赵无极就会不同意了。在欧洲的中国人画家中,赵无极是因为什么而让人感到骄傲的?赵无极的画,你可能只看到我上传的这几幅画,但如果你对赵无极和他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研究,可能就会改变你的一些说法了。美术中形象和色彩从具象到抽象,在近代分别经历过一个大的思想运动,即使具象和抽象,也不是一个简单、固定的概念......以后继续说。 你是怎么写文章的,先用一种不是文字的手段把稿子打好,然后再用文字把它写出来?有病。 可是为什么在拍一个视听作品时要先用非视听媒介的形式把你的构想写下来。可以写下来的东西是视听的吗?为什么不学你写文章那样。你写文章直接用文字来构思。现在搞视听作品你也可以直接用视听语言来构思,用视听手段来打稿子。 我就是这样来训练学生的。安排得再复杂也不许用文字纪录。他把素材采集好了,然后在编辑机上把素材整理出来,这是他的构思的初稿。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拍,为什么不哪样拍。你为什么不抓住那个穿红衣服的姑娘?你的第二,三个镜头跟第一个镜头在风格上不统一,去掉!为什么你这个思路不往下发展?你在这个方向再补些素材等等。就这样,慢慢地一稿,二稿,三稿,他的作品就开始成型了。我要训练学生直接用视听语言来思维。 形象思维如何来练 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逻辑思维都已经成为习惯了,形象思维怎么锻炼呢? 你要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因为你现在还不熟悉各种视听效应,不仅是不熟悉,而且是不会去发现各种不同的视听效应。但这不是强求就可得到的。熟能生巧,这是窍门。试想想看,如果你今天去学舞蹈,老师在第一课就教给你一套舞蹈动作,你一定是手忙脚乱的。我只学过半年钢琴,早就忘光了。我看到钢琴家在演奏的时候,有时候把手抬得那么高,他就能有把握手指头落下来正好在中央C上?这么一排几十个键,哪里有个准啊。 我要求学生外出拍作业时,最好不要从取景器中去取景,因为周围的人不喜欢你拍他。你必须学会象神枪手那样,不看准星就瞄准了。开始他们觉得这个要求有些可笑,可是现在他们都做到了。而且由于年轻,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好。比我准多了。 今天小崔拍的练习里无意拍到许多色彩。我注意到了,他没有注意到,我叫他重剪,按色彩来剪。这就是一对一的好处。他自己也开始悟出道理来了。然后他问我为什么他自己拍的,自己却没有看到,这是一个训练的问题。我就叫他重剪。再折腾他四五次,他就会培养起色彩的形象思维了。我相信他还多少悟到了,在电影里用三维,仅仅会三维是远远不够的。明白就行。 但是你必须天天练,不能松懈。要不然怎样才能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呢。我看你是慢慢入门了。声音怎么样,我记得你不是也想参加音乐编辑的训练吗?这很好,但是要做。 王一,练习并不难,只要你有毅力天天拿起DV拍,比如说,重庆下大雨,你可从来没有拍过大雨,那你就拍雨,别把DV弄湿了就是了。拍完了拿给朋友们看,如果朋友们在看的时候就说,哟,好大的雨!你成功了!信息传达准确,因为你没有用文字,而看者的印象跟你想说的是一致的,那说明你成功地运用了形象语言。而形象语言只能从形象思维中获得。逻辑思维是搞不出形象来的。它只不过是把文字的思维翻译成形象,除了你以外,没有人能懂,为了要人懂,你只好加文字解说了。 马跑得漂亮就得把跑得漂亮的马漂亮地拍下来,仅仅拍了马跑,那是不行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