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05-29 05:52   点击:191  编辑:郎壮   手机版

众所周知,智力活动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成为中小学生综合表现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地创造性地发现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作为学前教育,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各个时期发展的规律也将幼儿的学习能力分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等。那么如何来培养这些能力----即幼儿的学习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所谓观察就是人们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幼儿观察的发展,对于他们掌握知识、发展心理具有重要作用。而幼儿的观察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的目的性不强;顺序性较差;细致性从粗略逐渐过渡到全面和细致;理解性差,概括性低,不善于将对象各方面联系起来观察。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目的、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教给观察方法,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的注意。如在观察《春天来了》这一教学图片时,幼儿只从画面上看到春姑娘来了,小河有水了。当老师提出春姑娘带来了什么?小河里的水为什么融化了?地上的花草有什么变化……一系列的问题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的喊了起来。就连平日不爱说话的幼儿也在悄声的边看边说。有的幼儿甚至可以说出春天是耕耘的季节。这样幼儿带着问题和任务在兴奋中成功的完成了一次观察,达到了观察的目的。通过这一次的活动,那么再遇到‘秋天来了’‘冬天来了’‘夏天来了’这样的活动时,幼儿就学会了如何观察。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再譬如《画老师》,老师就站在眼前,有的幼儿却提出“老师我不会画”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幼儿真的不会画还是老师没有教如何画?两者都不是,画出形象的人物画并非专业画人士所能做到的,再者,老师也没有要求一定要画的像老师。而是画出老师的主要特征,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他的头形是长形还是圆形?是长发还是短发?长脸还是圆脸?大眼睛还是小眼睛?有没有戴眼镜……老师将这些问题一一的、慢慢的提出,对幼儿来说这些问题也就是给他们提出了观察的顺序和要点,提出了画老师的“主线”。由此可见,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时,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多么的重要!
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幼儿言语能力的训练,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者班杜拉认为幼儿言语是在无强化条件的观察模仿当中获得的。所以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言语训练是很重要的。除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做好良好的示范,发展幼儿言语表达能力,调动言语积极性外,在日常的观察中,也应注意要求幼儿发音准确,用词恰当,句子完整,表达清楚连贯。这样才能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皮肤触到的、嗅觉闻到的通过自己大脑的加工用完整的、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使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使人类社会获得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幼儿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它只能反映物体直观的特点,不善于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掌握的概念有限,判断推理不合乎逻辑。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属直接理解水平。但就是这样,也是极其可贵的,它有助于幼儿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父母和幼教工作者应通过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从事的课内、外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和实现。主要是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展开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因。在教学当中我们要有目的去训练和培养。如在故事《小鸡和小鸭》的木偶表演中老师提问到:小鸡过不去河怎么帮助它?请小朋友想办法。此时幼儿会积极思考想出许多办法:1、借助浮于水面的东西使小鸡过河;2、让小鸡抓住树枝游过去;3、要造座桥让所有的人都过去等。面对各种各样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谁的办法新奇,但能不能这样做?”“谁的办法好,但当时条件可能吗?”“谁的办法最好,为什么?”在一系列提问题回答的讨论中,大家意见逐渐集中,最后选出最佳的一种方案:小鸭驮小鸡过河又快又省力。这样训练幼儿的思维,即有发散又有集中,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精神,提高了思维的质量。
幼儿刚接触社会,世界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的,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点,他们什么都要看、想摸、想问、想学,为此我们要耐心地、满腔热情地给以回答,切忌把幼儿可贵的求知欲扼杀在萌芽状态。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和探求。如,幼儿学习了诗歌《小动物过冬》之后,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脑子里总是在想着“过冬”一词,这样就容易延续幼儿观察周围其它动植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有的幼儿会情不自经的问到:“老师,大树是不是也要冬眠。”“南方离我们有多远,小燕子飞的不累吗?”“小熊身上的毛那么厚,怎么也怕冷呢?”“小鱼钻到泥土里就不冷了吗?”“小老鼠为什么不象小刺猬那样也去冬眠呢?”作为老师,如果我们对幼儿提出的问提置之不理,甚至嫌麻烦或责怪,那就是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也就是求知欲。相反,我们要是对幼儿的问题加以认真的解答,和幼儿一起进一步的探求,告诉幼儿只有动物因习性的不同才有冬眠的结果,而植物是不冬眠的。这样我们就扶持了幼儿的求知欲,保护了好奇心,也就是肯定了幼儿的学习态度,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了以上方法之外,我们还应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帮助幼儿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在教学中还应多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幼儿注意力的培养
从注意的定义来讲,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对人类具有很大意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采取适当措施激发自己的注意,以提高意识的作用,确保行动的安全。幼儿期注意的特点是儿童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开始形成和发展,注意品质较差,但较快。针对这样的特点,老师应首先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运用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方法,丰富幼儿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广泛的事物兴趣。同时,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活动目的,创造良好的环境防止注意的分散,随时提醒幼儿保持有意注意。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分成两种形式来讲,一是录音,二是木偶戏。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青蛙的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是什么?幼儿听完录音故事后只有60%的幼儿可以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是从卵---小蝌蚪---青蛙。只有个别幼儿可以描述整个详细生长过程和外形特征。而看了木偶戏后90%以上的幼儿都可以详细的一步一步的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对外形特征的描绘几乎可以引用故事中的原话。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回答的积极性和准确度却截然不同呢?这就是因为录音故事没有任何教具,也没有分角色,更没有人物的表情。这样就缺乏新颖、直观、鲜艳、多变有趣的事物来调动和维持其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录音不能随时提醒幼儿保持有意注意。而木偶戏正好弥补了录音的缺陷,充分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抓住了幼儿注意的兴奋点,也可以照顾到个别差异和注意的分配,所以在教学目标上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这就可以证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抓住幼儿的年龄特征,围绕幼儿在各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观察、思维、注意等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让幼儿在学前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控的基础上开是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主评价等。而孩子的自主学习,更多是指学习品质方面的,包括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一般而言,孩子的自主学习表现为在活动中专注的神情;孩子发现问题并向成人询问;孩子出现探索行为,自己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和同伴的讨论和争辩等。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部有益。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幼儿国、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许在孩子刚踏入社会时就已经淘汰了,为了适应这个日新月导的现代社会,孩子要学套的不是现有的知识,而是要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所以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为孩子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准备:
首先,父母应创设丰富富的家庭环境并充分利用,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原有经验水平提供不同的可操作玩具(如积木等,这些玩具可以买也可以自己制作)。通过孩子对玩具的自由摆弄让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等,让孩子学会学习,实现孩子的发展。例如,让孩子在摆弄大小不同积木的过程中认识颜色、形状、长短、高矮等;让孩子在玩各种塑料块的过程中找到多种玩法并学习一物多用等。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的自由探索和操作,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地选择、参与、探索、决定和表达,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而不心对孩子的探究做过高的知识要求,不说太多下必要的“不准”。孩子专心摆弄积木时,不要干扰他,不要催促他,更不要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下要急于帮助他,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些建议也许更好;在孩子认识新的事物时,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是什么、为什么,尽量给孩子时间去自己发现……因为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远比学习本身重要,思维方法的习得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
此外,父母还应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需要:“该子还喜欢这类玩具吗?”“要不要给孩子添些新的玩具?”父母还应敏锐地感知孩子所面临的困难,通过提供一些问题情境语,如“积木除了可以搭房子,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及时有效的支持。因为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孩子自学,父母的及时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语言的基本特点
学好语言,对孩子甚至对家长们都是一个良好的机会,使孩子们的学好语言,为以后的读、说、听、写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家长、老师,都有能力和义务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语言的良好氛围,及优美的语言环境,让孩子们在关爱中学好语言。
(一)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
幼儿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结构组织方式的过程不是完整被动的。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当幼儿有交往的需要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搜寻记忆里的词汇和句子,尝试着进行表述。而在这种有交往需要的情况下,当幼儿因词汇贫乏或语法错误引起交谈对对方产生理解障碍时,儿童才会感到学习新词的紧迫性,才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交往机会向对方学习,主动模仿新词新句。
例如,我们与8个月大的幼儿玩耍时,和他讲话的时候,他同样也会发出“嘤嘤、啊啊”的声音。这就说明了,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成人的语言可为幼儿语言学习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幼儿在他人的交往中主动学习新词。从而形成了一种主动性学习语言的习惯。因此,幼儿便学会了自己建构自己的语言。
(二)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个性化的过程
我们通过幼儿模仿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和变通性,可以看出幼儿学习语言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幼儿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可以准确的说出广告语。在这一方面,要充分让孩子多看电视,特别是一些孩子较为喜欢的儿童节目、动画片等,孩子跟着讲、念、读。成人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化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接受语言,主动积极与他人交谈。
(三)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幼儿学习语言时,必然要弄懂语言的含义,也就是要理解语词所代表的一类事物,它反映事物的具体的特征及意义、感情等。因此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往往和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相联系。因此,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使幼儿有话可说。
例如,生活中的每一种情绪,每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体验语言的内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老师也可以利用故事、儿歌等形式为幼儿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如看图讲述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流畅想,进一步的使幼儿的语言综合化
(四)语言学习是幼儿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幼儿学习和掌握语言需要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部分理解再到完全理解,积少成多,逐步完善。同时,这也表现了幼儿语言发展过程的年龄特点。
3-6岁阶段,学期幼儿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越来越少。其中3-4岁阶段的幼儿正是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侯。这时候岁幼儿进行普通话的教育与培养,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
二、3-7岁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综述
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
模仿发出听到的音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模仿的特点是:连续的音节增多,如ba—ba—ba—ba;近似音节也增多,如ba—bu;不完整模仿词音,如听到“小汽车”时,孩子只说“车”或“车车”。
这个阶段孩子说话的特点是:以音代物,大都是单词句,即一个句子只有一个词。这些单词所表达的意思是不精确的,成人需要借助孩子说话时附加的手势、表情、体态等情景性的因素,确定孩子说话的意思。
一岁半至两岁的孩子:
对唇音掌握较好,舌根音和舌尖音中的一些音还发不好,如把“哥哥”(舌根音)说成“得得”;把“桔子”舌尖音中的z、c、s、和舌面音中的zh、ch、sh说成“桔至”;把“知道”说成“基道”;把“西红柿”说成“西红细”。词汇量迅速增加,由掌握几十个词,发展到掌握300多个词,其中70%仍然是名词,其它词类占的比例很小。对词义的理解,已经可以脱离情景,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如令孩子把玩具狗拿来,他就能把狗从一堆东西中挑出来,而不会再把毛绒绒的东西误认为是狗。
这时孩子已可以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每个句子都很短小,大部分在5个字以内。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使用少量的复合句,多是属于最简单的、只由两个短句组成,不用连接词。
两岁至三岁的孩子:
由于发音器官发育逐渐成熟,孩子在发音方面的困难,也日渐减少,只有需要舌头参与的音(舌尖、舌面、舌根等音),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尤以舌尖音突出。孩子能正确发出这些较复杂的音,要在满三岁以后。这一年当中,是孩子词汇量迅速增长的时期,可由掌握300个词,猛增到1000个词左右。
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词的概括性程度明显提高,对有些词(如树、花等)已能理解为代表一类事物的词。
在口语表达方面,已开始能用比较完整的句子与人交往,表达个人的要求与愿望。他们使用的句子当中复合句虽然明显增多,但仍然是省略连词的简单句的组合,句子的含词量已达六到七个字。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口语表达属情景性语言阶段,说话时多用不连贯的短句,辅以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的形式主要是对话言语,尚不能独立叙述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
四岁至七岁的孩子
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4-7岁是幼儿掌握汉语语法、理解抽象词汇以及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4-7岁幼儿语言训练的目标:
(一)词汇量的增加。
4-7岁幼儿所掌握的词汇量从3-4岁时的800个左右,可发展到1000个左右。他们已能掌握3-4岁幼儿所不能掌握的较高级(抽象性、概括性强)的词汇,同时他们所掌握的一些词汇本身的内容也更丰富。例如,3-4岁的幼儿只能掌握一些词汇的一部分含义,而到4-7岁的时,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加深了。在词汇量增加的同时,掌握的词汇的种类也增加了。
(二)主要词汇的不断增加。在幼儿掌握的词汇中,有主动词汇(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也有被动词汇(对词义不理解,或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4-7岁幼儿掌握的主动词汇数量远比3-4岁时多,这对他们发展的语言能力是个有利条件。
(三)语法的掌握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随着与成人的交往,3岁左右的幼儿掌握了某些合乎语法规范基本类型的简单句和复合句,并能用一些虚词表达语法关系。到了5-6岁,幼儿已经能实际掌握和运用许多规范的语法,在语言中反映事物简单的逻辑关系。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5-6岁的幼儿的表达能力比3-4岁的幼儿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能把一些思想、感情用简单的词表达出来。
当然,上述目标很大程度是依靠托儿所、幼儿园的培育来达到的,但是家长是第一任婴幼儿教师,如果家长能有意识的在与孩子交谈中注意培育,一定会使孩子在说话能力上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影响幼儿语言学习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因素
由武进之执笔的《幼儿使用形容词的调查研究》一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因社会生活环境不同而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例子。例如,“皮、顽皮、调皮、淘气”这组同义形容词,各地使用的习惯有差别,幼儿在学习这些形容词时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上海地区的幼儿三岁半会用“皮”,五岁半会用“顽皮”;四川、山东、湖南和福建的幼儿则分别于四岁半、五岁半时会使用“顽皮”一词;北京地区的幼儿在三岁半时会使用“淘气”一词,但是对其他几个形容词至六岁时,使用的幼儿还没有超过半数。此外,还发现幼儿对于“咖啡色”和“棕色”,“冷”、“凉”和“冻”的使用,也反应了生活环境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发现,农村幼儿的语言发展落后于城市幼儿的语言发展。现在幼儿的语言发展要胜于过去幼儿的语言发展。主要原因是农村环境和教育条件,特别是早期教育条件不如城市,因而形成的差距。
(二)成人语言观念的影响
无论是教师或家长对幼儿语言的培养都注重于书面表达,而轻视于口语。导致部分幼儿书面表达得很好,但与人交谈就显得保守,语言不流畅。
这一点,西方国家就做得很好,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口语能力,例如,《英语大词典》的编写者韦伯斯特,他一降生就开始学习英、法、德、北欧语等,很小的时候就能流利的用四种语言对话了。东西方对待口语的态度不同,导致我国幼儿和西方幼儿在口语的发展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三)对待幼儿的态度的影响
对待幼儿的态度,反映着社会儿童教育观。不同的教育观点,对待幼儿的不同态度,也会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
例如,在我国河北和山东的惠民地区、衡水地区等,有一种沙袋育儿的习惯:把出生后不久的孩子,放入盛满细沙的沙袋内喂养,以沙土代替尿布,一天换一次土。平时孩子仰卧在沙袋内,每天除喂奶外,既不抱他,也不管他,尽量减少对他的任何刺激和感官训练,也不许人们去跟他玩耍。经过一段时间,孩子变得不哭也不闹,老实安静。沙袋喂养的时间可长达一年、一年半,甚至两年以上。与在沙袋中生活一年或一年半的幼儿进行比较,在沙袋中生活两年以上者,其智商低20分左右。有一名在沙袋中生活了两年的幼儿,3岁才会叫“妈妈”。5岁才会走路,17岁时还分不清“兄弟几个”和“有几个哥哥”这两句话的区别。语言和智力相当落后。落后的沙袋育儿的习俗,剥夺了幼儿早期社会交往的机会,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人为的造成了一些弱智儿童。
又如,现在,在城市中,许多家庭里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时候,父母对待子女都是溺爱、有求必应。更有些母亲都会在幼儿应上幼儿园的时候,不让幼儿上幼儿园而选择自己辞去工作,在家里以自己的观点教育幼儿,自己灌输幼儿知识,包办幼儿一切事情,实施“天才教育”。
这种溺爱行为、“天才教育”,让家长不断的要求幼儿应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就失去了与外界的接触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因而不能主动与他人交流。
四、幼儿语言学习水平的发展
(一)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
在幼儿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父母的关爱和鼓励是必不可少的,要多与孩子沟通、多交流、多接触,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要多方面的让幼儿接触语言的机会,如看电视、听广播、看图书、讲故事、对话、朗读等等。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成人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对此,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应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切入点,支持和引发幼儿表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
(二)故事表演游戏有助幼儿语言学习的发展
故事表演游戏指幼儿通过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方法(语言、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故事表演游戏常常被用于帮助幼儿理解、体验作品的内容,但它对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的作用却未被人们充分重视。
1、表演游戏符合幼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杰根所言,儿童语言发展是他们自己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同样,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信息交互作用而逐步获得的,他们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而故事表演游戏是操作性极强的活动,在故事表演游戏中,幼儿可以看到具体的故事场景,听到其他角色的说话,还可以自己操作道具,叙述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心理,在这样与外界相应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2、故事表演游戏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的语言经验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优美,形象、句式丰富多变,对幼儿语言形式的学习具有特别的意义。在故事表演中,幼儿要学说各种不同的句式,日积月累,就能自然的获得有关语言形式的经验,潜移默化地掌握各种不同的句式。而且故事表演游戏的内容来自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有语言、社会、认知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幼儿语言内容的发展取决于幼儿已有的认知极其生活内容。幼儿在进行故事表演游戏的同时,能获得广泛的经验,其他语言内容方面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能说的话题自然就越来越多。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还得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理解他人说话意图,考虑怎么回答,从而逐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运用适当语言的能力。
幼儿的语言学习,是一门看似简单但实际又不容易的科目。关于学期幼儿学习语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多数人是持着肯定的态度的。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同时,语言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很难获得广泛的知识。幼儿学习语言,不可能一句句的学成人的语言,幼儿说的话,是形式上与成人相同,实际上他是有他自己的意义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孩子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议
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正是幼儿与他人交往和主动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要让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建构者,我们就应重视语言教育,为幼儿创设敢说、愿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发展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幼儿创造一切机会,让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