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中孙权的技能设计为制衡和救援,当时设计师的思路是什么?
可以从历史和游戏平衡性两方面思考吧。
历史上,江东孙吴一直在平衡魏蜀吴之间的关系。
赤壁之后,三分天下。东吴先与蜀纠结荆州;也曾两次攻打合肥但被张辽所克;杀关羽,火烧连营;之后又与蜀联合抗魏。同时,孙权本人擅长发展但不善战事,他的贴身护卫周泰为保护他全身都曾受伤。历史上,孙权曾在一次大宴中许诺,周泰身上每有一处伤口,就喝一碗酒(古时白酒浓度类似现在的啤酒…),当场验伤饮酒,最后大醉…
制衡与救援,可能来自于此。
游戏平衡性方面:
三国杀中,早期三大主公:刘备分牌即可回血自保,又能极有效的与忠臣配合;曹操护驾有忠臣相助应对急火很有效,奸雄攻守兼备,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嘛,还可与丈八配合;
而孙权,制衡很Imba,但其实就是在自己玩,当手牌数量受到控制时(过拆顺牵等…),从技能可以看出孙权受到的影响最大,极易被秒,加入救援技能算一种平衡吧,至少早期能一定程度上防止8人局两轮内孙权被做掉…(至于6人局,场上桃最多的很可能是孙权本人…除非反贼有BT组合或RP,太难打了…)
另外,加入各种扩展包特别是军争之后,普遍效果是攻高血薄,大概是为了加快游戏进程吧…但就没什么平衡性可言了,上面分析主要对于标准版…
最后,本文纯属YY,天知道设计师怎么想的…
有些和他们的性格或者他们的作为有关,有的没有
孙权的CEW貌似都没什么特意 D我知道 估计是孙权杀了陷入《孤立》的名将关羽
制衡:孙权在政治上平衡了蜀魏二国和吴国的关系,所以叫做“制衡”
救援:主公技,有的影子的话估计是周泰救孙权的事情~~
根据历史撒 孙权的性格能力和他的经历
其实,这问题没必要深究,就一游戏人物技能,随便怎么设定,名字叫的好点就可以了
为何说孙权的战略抉择失败,是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破灭的原因?
三国时期,孙权采取了外交让步策略,并得到了当时 社会 和后来 历史 上的肯定。实际上,蜀是他们最大的朋友,吴国才是他们存在的唯一的敌人。
当时的外交策略,不管他的敌人和朋友如何,就算是会增强自身的能力一段时间,但同样也会削弱他朋友的利益,但最终仍然是他本人受到伤害。
因此,这本质上是一个失败。敌人与朋友区分开是外交的基础,敌人的标准应该是国家的长期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眼前和地方利益。
与敌国和友好国家打交道时,应采取不同的外交策略。孙权采取了在魏与蜀之间的外交策略。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策略。其实本质上,孙权的外交战略最后还是失败了。
从蜀国的角度看,蜀魏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和弱势地位决定了蜀汉可以成为东吴的可靠同盟。首先,魏蜀吴之间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蜀不能与魏成为盟友。
曹操在讨论黄巾的斗争中扩大了权力,他通过在各地削减分裂势力而声名远扬,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成功地建立了曹魏世界。
刘备参与了曹操的阴谋,如果尝试没有完成,刘备会因为他的部队而幸免,会立即宣布对曹操叛乱,互相抱怨。
同时,它也为魏与蜀之间的未来关系定下了基调:没有共存,没有共同点。实际上,蜀始终积极建立和维护与吴的盟友关系。
因此,摧毁联盟的责任完全在吴国。蜀国一直与吴国保持盟友关系,直到其灭亡。可以看出,自身利益决定了蜀国必须与吴建立盟友关系,而蜀国是吴的可靠盟友。蜀吴为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基本国策争夺荆州,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存在矛盾。
但是,这个矛盾比起吴魏之间的矛盾是次要矛盾,而蜀魏之间的矛盾是可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因为吴蜀之间的根本问题,利益在于其中,所以尽管吴蜀之间存在着冲突和仇恨,但吴蜀同盟后来并没有发生重大裂痕。这一事实进一步证实了吴蜀之间的矛盾,蜀国可以通过非对抗解决手段解决了。
只要我们阅读三国的 历史 ,就可以发现曹从未放弃过摧毁吴的心。在赤壁战役中,曹操的主要目标是孙权。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打败东吴,统一世界。
尽管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但曹的实力仍是三个国家中最强的。在汉代,它是三个国家中的第二个,它占据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当时的人口只有七分之四。可以说是广阔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孙权创造的东吴力量在魏与蜀之间。
因此,魏将吴视为统一世界的最大障碍。那么,为什么魏与吴建交呢?魏与吴外交的本质是控制吴,首先将吴转变为魏的附庸,然后兼并吴。
建立魏国与吴国建交的另一个目标是允许吴和蜀竞争,以便魏国可以利用吴国的优势。曹魏曾在大多数时候,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强大的,随着当时政治形势日趋繁荣,但是吴国在魏国的怀抱中,做了亲人受伤的愚蠢之举,敌人迅速袭击了关羽。
尽管吴国赢得了荆州,但它严重削弱了盟友的力量。但是,最大的收获来自魏国,魏国解决了很多困难,没有士兵就重创了蜀国,并借此机会威胁了吴国。
从以上分析可知,吴与蜀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一个国家受到损害,则另一个国家一定不能统治。
但是,建安二十四年,蜀国关羽将军进驻荆州,进攻北方的襄阳,淹没了当时的军队,围攻了城市,攻占了关羽将军的部队。
尽管吴国曾经与曹魏建立外交关系,但吴国与魏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本质是使用愉悦的方法来获得魏对生存的怜悯。
在 历史 上,如何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奴隶制取悦敌人而生存呢?因此,在吴国的国力稍强之后,魏国准备动用武力使其平息。
与魏国和与蜀国结盟,吴国和魏国本可以通过保持与蜀国的联盟关系来获得该国的独立性,但孙权却选择讨好魏国以求生存,最后也就只能是自欺欺人。
对一个人或一个策略的评估应该不是关键的,而是客观而公正的。《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 ”,是对孙权称臣于魏最好的注脚。
就孙权本人而言,孙权年轻时就继承了父亲和兄弟的基金会,然后建立了三国的吴国,使吴国成为三个国家中最长的,它的 历史 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总体而言,孙权仍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孙权屈服忍受屈辱,他很有才干,有做事的权力。但是,在处理荆州问题和蜀盟问题上,我们不能否认孙权犯了一个错误。
孙权在他面前获得了既得利益,但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即同盟的瓦解和同盟的严重削弱。尽管吴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必须将吴国外交战略的失败视为一个原因。
参考文献:
《三国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