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馆》的思想喝艺术成就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1-19 04:14   点击:145  编辑:admin   手机版

《茶馆》一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的脉搏,将光明和希望的种子拨撒于人们的心田。在人物的塑造上,老舍先生独具匠心,用较多的笔墨塑造出六七十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各行各业,可谓是一部话剧描写了一个社会。在语言的锤炼上,老舍先生精心推敲,大胆创新,使人读后既觉得亲切熟悉,又觉得耳目一新,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老舍先生在批判讽刺旧事物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积极进取的或没落的小人物无限的赞美和同情,给了人民以光明和希望。

由此可见,《茶馆》这幕话剧笔法凝练,写作技巧娴熟而自然,语言运用含蓄而恰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其作品以其水平之深,艺术成就之高而闻名于世,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而最能将老舍剧作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的便是三幕话剧《茶馆》。《茶馆》发表于1957年,老舍先生用他那一贯的凝练的笔法,含蓄独道的语言,巧妙的通过对北京一个茶馆――裕泰大茶馆在清朝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解放之前所遭受的不同的压迫,结果却是相同命运的描写,使旧中国那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众人面前。那人与人之间的事态炎凉,那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欺诈,那血淋淋的一幕幕社会悲剧都跃然眼前,令读者不得不为所描写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不能不痛斥那人吃人的社会,却又不能不为作者的精湛笔法所折服,为他的艺术成就而倾倒。下面我就《茶馆》一剧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的收获。

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茶馆》一剧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但它并不是只停留在揭露批判的阶段,而是将光明的未来预示给大家,让读者游弋在字里行间的同时,就能体会到作者所赋予的光明的讯息,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1、给人以希望

纵观《茶馆》一剧,似乎描写的只是苦难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凄惨的命运,但是如果你用心去观察,去体会,你就会发现,虽然是层层黑暗笼罩了旧社会,但作者总是不会忘记给读者一盏明灯,指引你去寻找希望,去发现光明。如剧中常四爷这个“又倔又硬”的人物,从大清国的监牢里出来之后就“当了义和团,跟洋人打了几仗!”并且说:“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从而明确的表明了自己强烈的爱国立场;接着,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的兴起,更是表明了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中华民族有了希望;随着剧情的发展,康大力在北京西山八路军的游击区参加了革命,更是为全国人民指出了一条明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不单单是他们,从一些原本柔顺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希望在闪烁,如康顺子这个在黑暗中度过了大半生的妇女也从康大力这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身上,第一次看到了力量和希望,终于从内心中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本来什么也没有,一见着他呀,好象忽然间我什么都有啦!我走,跟着他走。”小丁宝这个沦落风尘的女子,却还为王利发而通风报信,如此种种,剧中还有多处描写,从这点点滴滴的情节之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希望在跳跃,是光明在招手。

2、立足今天,回顾过去

剧作家是立足于今天来观察过去和历史生活的,决不是单纯为了暴露旧社会的黑暗。这里寄托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在叫人认识和憎恨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的同时,自然引起人们去思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旧中国发生的必然性,激起了人们对新中国、新社会的向往与热爱。老舍在描绘茶馆这个环境中的种种社会现象时,给人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那个社会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它已经烂透了,已经到了被彻底埋葬的时候了。连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这样的人都对这个社会发出了诅咒和抗议,那广大的劳苦大众埋在心中随时可能爆发的反抗怒火,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全剧结尾,这三个人物撒纸钱“祭奠自己”,既是对他们各自的凄凉悲惨身世的感叹,也是象征性的为旧社会送终。可见《茶馆》一剧积极的指引亿万人民向着共产党领导的道路上前进,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它所描绘的黑暗腐朽的社会图景的背后,好象时时有一句点明主题的潜台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或者说只有才能救中国。可见,老舍正是以戏剧为武器,满腔热情的歌颂党,歌颂新时代,歌颂为新时代而奋斗的人民,使得《茶馆》一剧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使命感。

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以人物形象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以人物形象来充实剧本的内涵,这是《茶馆》剧作的又一大特点。老舍先生用他那娴熟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简单的语言,鲜明的动作,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凝重、真实。在这部剧中,老舍先生描绘了六七十个人物,囊括了各个阶层。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使整个社会投影于小小的舞台之上,无情的批露出社会生活的黑暗,尽显社会百态的炎凉之状,并且热情的赞美了那些进取、探索、寻求光明的人们,指明了新社会的美好未来。

1、人物众多、囊括了各个阶层,反映整个社会

作品涉及到的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的人物众多。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善于经营,谨小慎微,虽然有着买卖人的自私,为人却还本分。为了在那个社会求得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他苦心改良自己的经营方式,使之跟得上社会风气的流变,他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但最后他还是没能正得自己的生存,被那个社会逼上了绝路。常四爷是一个“旗人”,是属于享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特权的一类人。他性格耿直、刚强,赋予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面对清朝的腐败,他激愤的说:“大清国要完。”因而坐了牢,他参加过义和团的反帝战斗,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卖菜人。和作了“一辈子顺民”的王利发不同,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王利发的房东秦仲义原来是一个掌握着相当家产的血气方刚的阔少,后来主张“实业救国”,成了一个立志维新的资本家。进入茶馆这个“小社会”的,还有当时各种各样的人物:狠毒奸诈的清官太监、吃洋教摆威风的教士、旧军阀的官兵和警察,以及那些从清朝一直混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侦探、打手的社会渣滓和那些经受着生活煎熬的旧艺人、小摊贩等下层市民。在《茶馆》一剧中,不仅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的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场一次,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的“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目难忘,也正是这些人物,以各自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2、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的体现了作者的爱憎

老舍曾在《勤有功》一文里说:“只要我遇到一个可喜的人物,我就那么热爱他(她),总设法把他(她)写得比本人更可喜可爱,连他(她)的缺点也是可爱的。”作者对人物有深厚的感情,人物就会精神饱满,气象堂堂。对于可憎的人物,作者也由他们的可憎之处,找出他自己生活的也怪有滋味的理由,以便使他振振有词,并不觉得自己讨厌、该死。作者的鲜明爱憎在剧作里有多方面的表现,如《茶馆》第三幕中:

小刘麻子:你要是能琢磨出个好名字来,请你做顾问!

小唐铁嘴:车马费不要法币!

小 刘:每月送几块美钞!

小 唐:往下说。

小 刘:业务方面包括:买卖部、转运部、训练部、供应部、四大部。谁买姑娘,还是谁卖姑娘;由上海调运到天津,还是由汉口调运到重庆,训练吉普女郎,还是训练女招待;是供应美国军队,还是各级官员,都由公司统一承办,保证人人满意,你看怎样?

小 唐:太好!太好!在道理上这合乎统治一切的原则。在实际上这首先能满足美国兵的需要,对国家有利!

小 刘:好吧,你就给想个好名字吧!想个文雅的,像“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那种诗那么文雅的!

小 唐:嗯――“拖拉斯”、“拖拉斯…不雅!拖进来,拉进来,不听话主撕成两半儿,倒好像是绑票儿撕票儿,不雅!

小 刘:对是不大雅!可是美国字,吃香啊!

小 唐:还是联合公司响亮,大方!

小 刘:有你这么一说!什么联合公司呢?

丁 宝:缺德公司就挺好!

小 刘:小丁宝,谈正经事,不许乱说!你好好干,将来你有做女招待教官的希望!

小 唐:看这个怎么样――花花联合公司?姑娘是什么?鲜花嘛!要姑娘就得多花钱,花呀花呀,所以花花!“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好不好?

这里的小刘麻子和小唐铁嘴都是作者极其憎恶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两个的振振有辞的对答,将他们两个无耻缺德相尽现无遗。实际上想要赚昧心钱,为美国人献媚,却非要打出冠冕堂皇的旗号“对国家有利”,明明是妓院似的肮脏之地,却还要引经据典的“青是山……《武家坡》”如此诙谐的几句对白,却不次于狠狠抽了他们几记耳光。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人物的自我内心的剖析,驭之以貌似正理的语言,引起人们对他们尽情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从而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可憎之处。

3、用语言和行动体现人物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高尔基在《论据本》一文中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文学最困难的一种形式,其所以困难是因为戏剧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提示。”《茶馆》这部戏在这方面就有突出表现,裕泰茶馆没开张前,巡警六爷曾到此茶馆收军粮,面对六爷,王利发是这样回答的:“您等等!我这千真万确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喝吧!(递钞票)您多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此处生动的刻画了王利发谨小慎微的顺民形象。旗人松二爷已是破衣烂衫,但他为了体现宁可自己饿着,也不叫鸟儿受屈,一看到自己的鸟,就精神百倍,把松二爷的贪幕虚荣写的淋漓尽致。巡警六爷依仗权势,在收军粮时,自己从中获得利益,活现出狗腿子的丑态。

三、语言朴实、凝练、具有浓郁的北京味

1、语言精练

《茶馆》一剧中出场人物多达六七十个,作者用极精练的语言对每个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描绘,处处描写都给人一种画龙点睛的感觉,哪怕是仅出场一次的小人物也不例外。如第二幕中对大兵的描写,话虽不多,但简单的几句“鸟!”“鸟!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鸟!”(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却将大兵那无耻,流氓相跃然纸上。

2、语言清新朴素

老舍总结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曾打过这样的比喻:“真正美丽的人是不多施脂粉,不乱穿衣服的。”(老舍《我怎样学习语言》,《解放军文艺》第一号)。因而他的戏剧创作具有那种散文式的含蓄的朴素的风格,往往于“平淡”中见“强烈”,在家常般的描述中,透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如《茶馆》第三幕中,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个老人重逢,他们带着自嘲和戏谑总结各自坎坷凄凉的一生,剖析残酷无情的世界,任无泪的悲和无泪的笑撒起纸钱,为自己也为那个时代送葬。在这段深刻而精彩的戏里,剧作家那种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之情,正是在散文式的含蓄和朴素中,以特有的寓言般的象征意味抒发出来的。

3、语言的创新

《茶馆》在语言方面也有所创新。“死马当活马治”是人们在无奈时常说的一句话,而《茶馆》中为了讽刺、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将其改为“死马不能再活,可活马早晚得死”。仅此简单一句话将当时社会的现状展现于人们面前。“改良”本应改变现状,力求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可《茶馆》中这个词却反其意而用之:“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充分而形象的表现出李三对现状的不满。除此之外《茶馆》这一戏剧中还大胆引入英文,如王利发在向李三解释为何工钱没有改良时随口冒出一句“All right”在与唐铁嘴谈话中又溜出一句“Yes”。王利发口中冒出英文正是他改良的一方面表现,足见他为适应社会风气的流变而煞费一番苦心。

4、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

《茶馆》这部戏剧具有浓郁的北京味,不仅因为作者选择了典型的环境“裕泰大茶馆”,更重要的是剧中北京话的巧妙运用,如“娘儿们”“哥儿们”“含糊”“花哨”“打得紧”“瞎扯”等的运用,使该剧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为剧本增添了特有的精华,突出了《茶馆》这一部戏剧语言风格的特色。

四、批判讽刺与赞美同情相结合

《茶馆》这部以葬送三个时代为使命的剧作以批评讽刺为基调,矛头指向的是那些社会残渣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反动势力,力度十足,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然后作者再对这些腐朽势力锐意批判、讽刺的同时,却也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深深热爱,对没落小人物的同情毫无吝惜的从笔尖汩汩而出,表现出作者坚定的立场。

1、对被压迫的弱者赞美与对旧时代的批判相结合

剧中李三、康六、康顺子、明师傅、邹福运、卫福善、丁宝、康大力等属于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弱者,但他们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浩然正气。比如康顺子,不论年轻时的朴实、稚弱,还是上年纪后的善良、正直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康顺子上年纪后再次与刘麻子相逢时,虽然心中有数不清的怨恨,但是连打刘麻子一个嘴巴都伸不出手去,充分说明了康的善良。丁宝虽然被迫沦落风尘,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却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王利发通风报信,表现了她有胆有识,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对于他们的这些举动,作者持歌颂态度。尤其重要的是,作者注意挖掘造成这些被压迫的弱者悲惨命运的根源,使读者深刻的认识到,正是当时罪恶的旧社会亲手制造了人们的悲惨生活,使人陷入困境。这样,作者把对弱者的歌颂和对旧时代的批判紧密结合在一起。

2、同情没落的小人物与鞭挞旧时代相结合

《茶馆》所描写的众多人物中,也有不少像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样虽然在当时大环境下日趋没落。但灵魂深处有着不少闪光点的小人物。如:王利发精明、善良;常四爷耿直,虽因说了句“大清要完”而入狱,但出狱后并没因此而耿耿于怀,而是拿起武器去抵抗洋人,直到闹到大清国失败,他也仍未忘掉自己是个中国人!秦二爷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了很大牺牲,耗尽家财,力图国家富强。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类似例子,对此作者也持歌颂的态度。对这些没落的小人物,作者赞美了他们努力拼搏,对他们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失败,又以悲怆的笔调进行了深切的同情,于是对旧社会的大力鞭挞与对他们的同情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

3、描写黑暗现实与展现光明前景巧妙结合

作者在戏里没有借助于情节的发展将光明的未来直铺在人们面前,而是通过旁敲侧击,台前穿插和幕后渲染的方式让人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感受光明。如剧中提到的常四爷参加义和团抗洋,康大力参加革命,学生发起运动等等,虽所用笔墨不多,但这点滴笔墨就像一粒火种点亮了通向光明的灯盏。

综上所述,《茶馆》一剧以自身不争的事实,雄辩的证明了老舍剧作的重要特点,它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深邃而悠远,为后人所折服,它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成型于老舍先生的锤炼之下,绽放于中华文坛之流传于千代万世之中,永不磨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