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成功的举办一场辩论赛??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8-23 19:45   点击:170  编辑:admin   手机版

如何成功的举办一场辩论赛??

二、如何准备辩论赛

论辩赛是许多青年同志喜爱的一项侧重于人们言辞表达能力的比赛。然而,不少青年,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学生,虽参赛热情很高,却由于缺乏一定的论辩赛知识,或赛前不懂如何正确准备,或赛中不要领,初次上阵便遭受挫折。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论辩赛的基本入门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初次参加论辩赛的参赛队员在赛前该做好哪些准备呢?主要有四项:认识准备、核对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

(一)认识准备

所谓认识准备,是指参赛队员在赛前对论辩赛的性质和特点要有所认识。我们知道属于口头论辩的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专门场合下进行的有特定议题的论辩,如谈判论辩、法庭论辩;一类是由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的矛盾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争辩,如邻里争辩、同事间争辩、上下级争辩;再一类就是各种形式的论辩赛。前两种论辩,论辩双方各自有明确的立场和主张,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争取第三者支持自己的观点。于此同时,自己也有被对方说服或作出妥协的心理准备。论辩赛则不同,论辩赛是一咱作为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模拟论辩(即论辩演习)。这种论辩往往不问论辩者本人的立场和主张,而侧重于人们的论辩技巧的比赛。比赛双方都不准备说服对方或被对方说服,而以驳倒对方、争取评委的裁决和听众的反响来击败对方。因此,这种比赛有以下三个特点:

1.论辩的题目、论辩的程序、发言的时间等,都是由论辩赛的组织者所决定,参赛者必须按规定进行论辩,不能随意改变。

2.比赛胜负标准包括立论、材料、辞令、风度以及应变技巧等综合因素、胜负由评委根据标准及主观印象进行裁定。

3.论辩时只能针对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进行攻击,而不能涉及对方的立场和人品。

初赛者了解了论辩赛的这些性质和特点,就不会在比赛中,在思想和方法上与日常争辩相混淆。

(二)核对准备

某队初次参加论辩赛,到正式临辩时,他们突然发现黑板上写的辩题为《当今青年一代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而他们事行准备的辩题却是《当今青年学生是否缺乏社会责任感》。某队经过初赛、复赛进入了决赛,在决赛开赛前,突然听到比赛主持人宣布各方允许发言时间比初赛、复赛时增加一倍,而他们事先却按初赛、复赛规定的时间准备辩词。更有甚者,进入赛场后,双方才发现谁为正方谁为反方都未搞清楚。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初赛者缺乏经验,在事先准备过程中缺少仔细核对有关比赛事项这一环所造成的。

前面已经说过,论辩赛是一项新近发展起来的比赛项目,目前虽有国际雄辩赛这样大型的论辩赛,但还没有统一的比赛规则。事实上,论辩赛的规模有大有小,层次有高有低,各主办单位的具体要求也会因时因地而不尽相同,所以论辩赛的规则也很难趋于统一。既然目前论辩赛的规则难于统一,这就要求参赛者在接到比赛通知后,不能立即简单地按照通知上的要求去准备,更不能想当然去准备,而应设法主动地找主办单位仔细核对一下通知上各项比赛规定和要求是否实无误,包括辩题的确切的字面样子,正反方所属,论辩程序细则,各位队员的分工和允许发言时间等,这既是为了确保本方准备辩词时无误,又是为了防止主办单位的工作上有可能失误。一些主办单位本身也是初次主办论辩赛,由于缺乏经验,难免出现疏忽,包括通知传递时的差错,这就要求参赛者每次都要主动认真地核对有关比赛事宜,以使比赛获胜取得起码保证。

(三)立论准备

辩题被明确无误地确认后,参赛队员就可以根据辩题,共同商量,研究确立一个最有利于本方论证的具体的总论点。所谓最有利于本方,就是指该总论点不仅观点正确,旗帜鲜明,而且用之攻能破对方任何的立论,用之守能抵挡对方的任何攻击。能不能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是一次论辩赛准备的成败关键。

为了要确立这样一个总论点,首先要对辩题进行严格的审题,也就是要对辩题字面上的每个词或词组逐个进行概念分析,即通常所说的破题。这种分析要同时站在双方的立场审视,不能一厢情愿。尤其是要分析出哪些词或词组对对方立论具有潜在的有利因素,可能成为双方首先争论的焦点,因为一般的论辩赛双方都会抓住辩题中的某个词项解释入手开始辩论,有时会出现整个论辩赛始终围绕这种解释来进行。因此,尽量设法站在一定理论高度,对辩题作出有利于本方观点的界定,以获得大多数听众的公认,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为了典型说明这个问题,下面试举1990年第三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一例。

那里可以找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辩论词

明知山有虎,不向虎山行有两条河流从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山涧,来到了沙漠的边缘。一条河流说:“我一定要流过去。”另一条则说:“不如回去再辟新径吧。如果继续前进,我们可能走不出沙漠就干涸了。”结果一条河流继续前进,干涸在沙漠里;另一条回到源头,再辟新径,最终流向了大海。试问大家想想,如果不是因为第二条河流的放弃,又怎么会有了它的新生呢?如果不是因为第一条河流的坚持,又怎么会就此干涸在沙漠里呢?知难而进不一定是好事,而知难而退也不一定会是坏事,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若就此和老虎拼死一搏,难保不会成为虎粪,不如留下性命,而古人又说,“大丈夫能屈能伸”,暂时的退避也是为了能有更好的对策,如果不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又怎么能取得大败吴国的战绩。虽然面对困难是好事,但是回头再来看看这句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老虎呀!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怎么可能打得过凶猛的老虎呢?或许你去的时候还可能胸有成竹的,但是你走上这条不归路以后,我不敢保证我以后还能见到你,这不是自不量力那又是什么呢?这样说起来我又有个疑问了,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到虎山去呢?那一定就是虎山里有着什么利益吧?看来要去虎山的这个人把利益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啊。打个比喻,就像那些犯罪的人,知法犯法,但仍要铤而走险地去挑战法律,最后如何呢,还不是进了监狱。好了,最后我想再讲一个故事,一队登山队员去攀登珠穆朗玛峰,当快要到8000米的时候,一位队员放弃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追问他:“都快要登上峰顶了,为什么你要放弃呢?多可惜呀。”他从容地说:“我知道我的极限就是在这儿了,我要学会知难而退,不能做的事情就不要瞎逞能,我可不想让自己登上峰顶时惹出什么麻烦。”于是,这位队员放弃了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机会。是啊,我们就应该像这个队员所说,凡事要会知难而退,不要瞎逞能,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就不要知难而进,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免自己惹出麻烦不是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若我们都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到头来只会做出些无谓的牺牲不是么?如果说不去虎山,避开困难是懦弱,那么去虎山,硬着头皮上那这又何尝不是鲁莽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明知山有虎,不向虎山行。1,“虎”就是虎,山上有虎,不安全,为什么要上山?不是找死么?如果“虎”等同于“艰难”,那么,“龙争虎斗”不就变成了“龙争艰难斗”了么。2,山上有老虎,还要上山,干什么去?无非两种结果,一,被老虎咬或吃掉,大好青春就怎么变成了一缕青烟,难道不是不值吗?何谈为社会做贡献?3、解决困难的方法。一个困难出现在面前,不一定非得和困难顶着干,现如今解决困难的方法有很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往往是被逼出来的,是“实在不行的方法”,容易两败俱伤。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5000年的智慧足以让我们找到最优的解决困难的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不得以才实施的方法呢?再说一下学习吧,就比如说现在继续补习的英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代表死记硬背,老师说过,学习是要靠方法的。“明知山有虎”,为何“偏向虎山行”呢?英语语法的学习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具体例句的背诵而避开抽象规则的死记硬背。这种种现象表明,不向虎山行比偏向虎山行优点多,所以,我坚持认为,明知山有虎,不向虎山行,凡事,知难而“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