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总监分享初创如何融资的经验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3-01-12 19:53   点击:233  编辑:admin   手机版

总监分享初创如何融资的经验

总监分享初创如何融资的经验

他曾经尝试询问不同的人:什么是创业。后来他认为,不如让它成为我们所经历的时代的一个代名词,不刻意,却又从未放弃。――题记

作为创业工坊项目总监,生活总是很繁忙的,平均每天接待创业者3-5名,累计接触的项目已经超过1000个。自2014年接手项目工作,开会、接待创业者、聊项目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庞大的早期创业者群体中找到最有潜力的那一个,并非易事。

初创期企业,融资之前你要做的还有很多

创业工坊主要面向早期创业者,接触到最多的是人数庞大的创业金字塔底层。初创期企业有很多共同的问题:1、创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洗衣、生鲜配送、校园O2O占了早期创业项目的大多数。2、创业经验和资源不足。在创业者中,社会青年、在校大学生占了大多数,项目的来源一般都是靠自己想象或是听说了什么消息等,更糟糕的是手里没有资源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3、借别人的项目来创业“嫁接”。很多人都是走出去,到上海、广州、深圳等看别人的创业项目,自己借鉴到本地来做。换句话说,项目并非是由自己拥有的资源衍生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有项目但是没有资源去实施。良性的创业是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及拥有的资源入手,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然后再去做的事业。

早期的创业者喜欢带着想法带着思路,寻求指导和建议。这就使他接触到的创业者一半是来咨询问题的,并且是重复性问题:“我现在有个想法,下一步该干啥?” “我这想法在你们看来能不能做?”“ 我有想法,但是不懂技术,能不能找人技术合伙?” “我想先找到投资方,才能开始项目运作?”“ 我现在处在点子期,公开演讲什么的,被有资源的人窃取了我的创意怎么办?”创业和生存是一份道理,必然面对优胜劣汰,找到自己最具竞争力的部分才是融资的重点。大家需要了解的是:不是每个项目都需要融资。很多人进入了一个误区:我有一个想法,我要先找到融资才能去做。正确的逻辑是:我有一个想法,我开始实施,然后我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发现融资能让我更好的做这件事,再去寻找融资。想要融资首先要懂什么是融资,展开融资之前要想清楚几个问题:1、要不要融资?2、股权如何分配?3、融资额多少?4、(对投资方)有没有后续融资通道?

正确认识自己真的很重要

了解自己的项目,对融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正确认识自己真的'很重要。何为了解自己的项目?1、首先要了解项目的定位:产品或服务行业分布情况,行业前三是谁?2、地域内竞争者是谁,类似项目有多少? 3、想要找投资方,首先要了解对方,找到自己的潜在投资人。不只点子期项目,成熟期也有类似问题。在接触投资方之前,做好功课:他们的投资案例有哪些,内部决策流程是怎样的?

另外,创业者要有谈判能力,多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为自己工作的创业者必须很快掌握说服能力――即如何就最佳条款进行协商。例如,无论你是想获得科技创业企业的种子资金,还是想为了在租赁一个新的办公室时搞定优惠条件,都需要掌握这种技能。

天使投资较关注成长期项目

创业企业呈金字塔型分布,第一层是初创企业,死亡率极高,有数据表示90%以上的初创企业第二年就会销声匿迹。相对于早期创业者,天使投资较关注成长期,成长期项目一般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有可预见的爆发期的项目,如海归创业,他们带回来海外的高新技术技术,在国内享受优惠政策,对接资本实现落地。第二类是经历了初创期生存下来的创业企业,公司步入正轨,需要资金扩大规模,扩充人员。第三类是二次创业或者称为重复创业者,他们拥有失败的经验,能够更好把握公司的发展运营。第四类是成熟型企业。这种企业有较好的运营模式、较成熟的技术和一定的市场占有,创业工坊更多的是帮助资本对接,帮助对接风投,这类的投资一般会达到千万级以上。

起风了,辨别好方向再前行

严格说来,创业似乎是一场无休止的战争,有开始没有结束,危机永远存在,除非甘心以“失败”退场。倡导创业之风吹起以后,以创业为关键字的机构、咖啡厅如雨后春笋,但是他们的共同问题在于没有资本作为驱动。就举办活动来说,只是停留在创业者交流这一步,形式还是停留在分享。直接结果就是创业者很累,导师很忙,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解决初创时期的问题,本质业务见成效的不多。现在的状况是一线城市小资本(300万)以内活跃,大型风投机构还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并没有太大变化。 面对这样的状况,理性创业是创业者最好的选择。

;

创业公司如何留出人才

创业公司如何留住人才

在过去的几年中,谷歌已经并购了180多家各种类型的公司。单以前10大并购交易来看,谷歌就花费了245亿多美元。并购业务当然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不过,谷歌已经从中学会了如何充分挖掘这些交易的价值。《时代》杂志近期发表文章称,谷歌公司已经“完善”了硅谷的业务并购交易,其中的部分原因是谷歌非常擅长留住所并购企业的人才。

《时代》杂志的调查发现,在从2006年至2014年期间在谷歌公司接受工作的221位初创企业创始人中,约三分之二的创始人如今仍在谷歌工作。

Business Insider近期对谷歌公司自2013年1月以来一直负责并购业务的主管――企业发展业务副总裁唐・哈里森(Don Harrison)进行了采访。在我们的采访中,哈里森坦诚地谈论了谷歌如何考虑合并与并购事宜,而且还谈论了谷歌为何如此看重这些初创企业创始人的原因。

以下就是哈里森对Business Insider讲述的重点内容:

谷歌非常广泛地考虑业务并购。如果有哪家技术公司从事可以改善人们生活而且每天能够被使用的业务,那么这家公司就可以成为谷歌的收购对象――不论这家公司是制造机器人、卫星还是广告产品。

这就是让哈里森的工作物有所值的原因:他一直冲破舒适安逸的环境,努力学习新技术。

谷歌业务并购过程的一大独特之处就是――非常重视并购对象的创始团队以及这些人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谷歌。谷歌希望得到学术人才以及愿意从理念基础开启工作的人才。

那就意味着这个团队需要经历一个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谷歌可能收购的公司的创始人总会与谷歌首席执行官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产品副总裁桑达・皮采(Sundar Pichai),这样双方才能最终作出决定。

尽管谷歌公司最初会考虑并购业务能够帮助其实现总体产品战略,但是,谷歌还是会因为公司的团队问题而拒绝一些可能的交易。

与佩奇和皮采交谈的时机非常关键,这一点对并购对象的创始人和谷歌而言莫不如此。因为硅谷的估值最近总是很高,而且科技初创企业的公共营销也非常火爆,因此,谷歌也在吸引其它非常成功地通过提供资源和潜力的公司。谷歌32亿美元收购Nest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谷歌会对所有的并购交易进行例行的为期90天的后续关注行动,无论是并购大企业还是小企业。谷歌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例如“我们如何根据最初的目标开展行动”、“我们如何根据员工挽留数量行事”、“我们如何展开行动以便让你获得你成功所需的资源”等。

总体而言,谷歌对公司的员工挽留措施非常满意。在谷歌,有大量的员工是通过业务并购之后而加入的,而且这些员工在业务并购之后一直留在谷歌担任新角色。

尽管哈里森没有确切地透露谷歌将要收购哪些领域的公司,但他还是表示,该公司正在关注移动业务,并声称他对人工智能也非常感兴趣。

那么,你的初创企业想要进入哈里森的侦察视野吗?那么首先要关注产品。当然,最终还要取决于双方的联系与磋商结果。

以下是Business Insider对哈里采访的重要内容实录:

BI:谷歌是如何发现可能的收购目标的?

哈里森:谷歌是一个网络化的公司,这肯定也是一个网络化的过程。我们最好的并购主要是从关注产品开始。通常情况下,我们内部有一个团队从事这一项目,他们对收购目标对象的产品以及帮助产品或平台取得成功的关联性有着非常清晰的了解

。这些人懂技术、有着清晰的产品观,了解市场,他们主要通过并购对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来掌握这些信息。

之后,双方将展开谈判。我们要么会直接向他们提出观点,要么由他们向我们提出意见。接下来就是一些战略措施,我们就会听到相关的传闻,例如哪些公司与我们竞购目标企业等。

BI:一旦你们发现了认为非常合适的公司,那么你们会开展什么样的措施?

哈里森:我们的团队、交易赞助商和谷歌高管就会促膝长谈,真正决定是否该收购这家企业。首先,我们还是先考虑产品战略,一旦建立了我们的产品战略,我们就会研究这家公司是否适合这样的产品战略以及会充实我们认为的最佳的产品战略。第三件需要着手做的事就是考虑这家企业的团队,我们会仔细考察企业的软件工程师和关键人才。

接下来,我们会对这家企业进行深入了解,谷歌高管会与这家企业的高管进行深度交流,以最终确定这家企业是否真正适合谷歌。

BI:谷歌最看重企业家的哪些品质?

哈里森:首先我们会关注他们是否根据首要原则来判断事物。拉里・佩奇和塞吉・布林也都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喜欢那些根据首要原则来判断事物的企业家以及技术人才型的企业家。

BI:谈谈拉里・佩奇和谷歌用于考虑并购业务的“牙刷试验”吧。

哈里森:我们会非常广泛地考虑并购业务。我们认为,会有其它一些我们关注不多的公司。我们在同一年购买了卫星公司、人工智能公司和核心广告产品公司。如果我们找到了能够改善我们生活的技术公司――至少我们会将自己控制在技术范围内。

BI:谷歌如何评估一起并购交易是否取得成功?

哈里森:业务并购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整合情况,特别是我们尝试做一些微妙之事的时机,例如确保团队自愿留下来,以及是与谷歌的资源进行协同整合,还是维持独立经营的状态等,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会对每一起并购交易进行例行的长达90天的后续关注行动。我们会举行会议,明确收购企业的团队和技术对我们公司产生的实际价值,我认为,这些会议将是弄清并购业务是否成功的举措之一。

BI:是否会有一些初创企业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你的关注?

哈里森:初创企业的创始人首先应当关注他们的产品。他们应当努力运营自己的公司。对他们而言,没有必要与像我这样的人进行交流,而是要更多的关注自己的产品并弄清什么样的产品观能够让他们取得成功。不过,一旦他们得到了我们的关注,那么谈判的机会也就来了。我认为,最好的情况就是,他们不应当分散精力来过多的考虑此事,而是着手考虑更大的客户规模以及如何与更多的客户进行对话。他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当然,如果让资助他们的风投公司或他们在谷歌认识的人引进一下,那可能会更好,总比直接给我们打电话强得多。

BI:在Twitter发布了上个季度的盈利财报之后,业界有人提议称,谷歌应当收购Twitter。你们的想法呢?

哈里森:无可奉告,不过,我很欣赏这样的问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