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印度因明学的特点?

来源:www.callcentermkt.com   时间:2022-12-18 08:23   点击:212  编辑:admin   手机版


古代逻辑的发源地中在印度的是因明学。

古印度的逻辑学说。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即知识,智慧.是通过宗、因、喻所组成的三支作法,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三支中,因是主要部分,故称因明.包括逻辑学和认识论(又称量论).逻辑学部分,研究逻辑规则和逻辑错误.逻辑规则是宗、因、喻三支及共相互关系的规定,主要有因三相、九句因、合与离等.逻辑错误称为“似宗”、“似因”、“似喻”,或称“过失”,包括宗九过、因十四过、喻十过等.认识论部分研究现量和比量,即直觉知识和推理知识

印度因明学(逻辑学)是古典逻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独特的理论有别于希腊逻辑学(亚里士多德)、中国逻辑学(墨子名学)等。本书论述印度古典逻辑学的基本要义,其篇幅短小,论述则精当,把印度逻辑哲学方面的思想收集无余。其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

2、知识的来源;

3、感觉量;

4、推理量;

5、圣教量;

7.因果;

8,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9、真确原因的要件;

10、非正确知识;

11、谬误推理;

12、观点说与或然说。

逻辑学中的大项中项小项是什么意思?

有效的三段论不是循环论证。

三段论的多种谬误中,有一种是循环论证,即结论已经被包含在大前提中,或者结论与大前提在已知和未知程度上相当。

其实可以用大圈、中圈、小圈理解三段论。

小前提:苏格拉底(小项)是人(中项)。——小圈在中圈中。

大前提:所有人(中项)都是会死的(大项)。——中圈在大圈中。

结论:苏格拉底(小项)是会死的(大项)。——小圈在大圈中。

我想证明“结论:苏格拉底(小项)是会死的(大项)”,但在证明之前,我不确信苏格拉底是会死的(尽管我可能猜测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于是我找到了中项“人”,既然“所有人(中项)都是会死的(大项)”,苏格拉底(小项)是人(中项)”,所以“苏格拉底(小项)是会死的(大项)”。

相当于:我想证明小圈在大圈中,于是我找到一个中圈。既然中圈在大圈中,并且小圈在中圈中,那么小圈一定在大圈中。

于是,通过三段论我产生了新的、确信的知识: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并且,我的确信,不来自我亲眼见证苏格拉底之死,或者通过史书等其他渠道了解到苏格拉底确实死了。

设想我与苏格拉底是同时代的人,他此刻就站在我面前,我也能借助三段论确切地知道:苏格拉底是会死的。作为前提,我只需要知道“苏格拉底是人”,而“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足矣。

所以,在中世纪阿拉伯逻辑学中,比如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维森纳),认为人类能找到中项是个神奇的事情,需要依靠某种“直觉”(ḥads

)。

三段论方面的天才,就是可以轻易获得中项者,甚至可以无需借助中项,直接获得确切的论证知识。

题主之所以怀疑三段论是循环论证,是因为:只有当结论是真的,大前提才完备;如果结论是假的,大前提将是不完备的。结论正是大前提的一个例示。

但这并不造成循环论证,因为有效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并不是从结论推倒出来的。

换言之,只有当结论是真的,大前提才完备(回顾三段论时,本来就会发现这种情况,但这并没有问题) ≠ 先有结论,才后有大前提,大前提需要从结论推倒出来(这是循环论证的一种)。

只有“苏格拉底是会死的”,“所有人都是会死的”才完备(这并没有问题) ≠ 必须已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才能得出“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这是循环论证的一种)。

事实上,大前提“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并不是从结论“苏格拉底是会死的”得出的;否则,我将永远无法确信大前提“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只要世界上的人还没死光……

与此相关,我还将无法确信很多与此类似的知识。

“所有人都是会死的”这个大前提是通过其他方式得出的。古典和中世纪时期,可能更多是通过归纳逻辑?从古至今,据我们所知,不存在任何没死的人。现代科学的回答会更具体,比如细胞的必然衰老之类的。

嗯,我也希望大前提是假的,我还希望自己就是证伪大前提的反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